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文件

2025-10-19 999+ 197KB 1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 年版)
一、概述
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
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
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
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
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
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
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
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
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
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
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
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
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
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
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
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
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
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
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
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幻觉痛、中枢
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
痛觉超敏。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
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与性疼痛相,慢性疼痛
持续时间,病因不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
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痛治疗疗
。慢性疼痛与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异。慢性疼痛的发生,伤害感受性疼痛的
制过程外,可表现出不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
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
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和受体表
异常、中枢神经系重构等。
三、癌痛评估
评估当遵循“常规、量化、全、动态”评估的原
(一)常规评估原则。
痛,常规疼痛病,并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
患者入院8时内完。对于有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应
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疼痛常规
当鉴别发性发作的原因,
的病理性骨转移、感肠梗阻症所致的疼
痛。
(二)量化评估原则。
使
来评估患者疼痛主感受程度,要患者密切配合。量化
24
的疼痛程度,以及通常的疼痛程度。量化
在患者入院8时内完。癌痛量化评估通常使用数字
(NRS)情评估疼痛程度分
(VRS)三种方法
1.数字级法(NRS):使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
(见1)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将疼痛程度用0-10
数字依次0示无疼痛,10剧烈的疼痛。交由
患者自己选择疼痛程度的,或由医
人员询问患者的疼痛有多严?员根
对疼痛的描述选择相应的疼痛对应的
1-34-6
疼痛(7-10)。

标签: #疼痛

摘要: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摘要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初诊患者疼痛发生率约25晚期约608013为重度疼痛。为规范癌痛诊疗提高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特制定本规范。癌痛病因多样分为肿瘤相关、抗肿瘤治疗相关及非肿瘤因素性疼痛;机制上按病理生理学分为伤害感受性(躯体痛、内脏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按持续时间分为急性和慢性疼痛。癌痛评估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原则。常规评估应在入院8小时内完成;量化评估常用NRS、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VRS三种方法;全面评估涵盖疼痛等多方面情况;动态评估持续监测疼痛症状等变化。癌痛治疗采用综合原则方法包括病因、药物止痛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止痛遵循口服给药、按阶梯用药、按时用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原则药物分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及辅助用药。非药物治疗有介入、针灸等疗法。同时要对患者及家属开展止痛知识宣教。

展开>> 收起<<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文件.doc

共14页,预览5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1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