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心血管、神经血管、外周血管、综合介入】

2025-10-18 999+ 41.22KB 2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
范(2019 年版)等 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
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解读
一、修订相关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介入、
内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治疗技术快速发展,技术种类和临
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展,技术手段更加成熟。目前,随着我
国分级诊疗体系不断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设施、人
员力量、技术能力明显提升,部分介入类技术已经在基层
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为规范相关介入技术临床应用行为,
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放管服”改革精神,我委组织对原心血管疾病介入等 4
个介入类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进行了修订。
  二、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本次修订对开展相关技术临床应用的医疗机构条件、
医务人员条件、技术管理要求做了适当调整,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一是取消了医疗机构的准入审批和医疗机构
等级限制,明确了开展相关技术临床应用的设备设施、人
员环境及管理要求,强化了医疗机构的主体责任;二是取
消了医务人员的审批备案,强化了医务人员的培训考核要
求,明确了培训基地建设条件、培训人员资质、考试考核
要求及能力认定条件;三是加强了对相关技术临床应用的
事中事后监管措施,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将相关技术纳入手
术分级管理,并对手术分级管理目录进行了指导推荐。
  
实?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培训和政策宣贯,根据
规范要求及时调整管理政策,加强相关技术临床应用的事
中事后监管,开展日常监测与定期评估,及时向医疗机构
反馈监测和评估结果,促进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持续改
进。将相关技术纳入省级限制类技术管理的省份,要结合
施,做好相关技术临床应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反
馈工作,保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质量安全。
  各级医疗机构要充分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主
体责任,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本规范推荐的手术分级管理
目录,完善本机构手术分级目录并强化医务人员的培训考
核及分级授权管理工作。严格对照规范进行自查,不符合
相关管理要求的,要立即停止相关技术临床应用并整改,
符合要求后方可重新开展相关技术临床应用。定期对相关
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安全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卫生健康行
政部门和质控组织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的报送相关
据信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医疗
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附件:
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
版)
2.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 年版)
3.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 年版)
4.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 版)
摘要: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修订解读如下:1修订背景: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分级诊疗体系完善部分介入类技术已在基层推广。为规范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推动技术健康发展国家卫健委组织修订了相关管理规范。2修订内容:取消医疗机构准入审批和等级限制明确设备、人员、环境及管理要求强化主体责任。取消医务人员审批备案强化培训考核明确培训基地建设、人员资质、考核及能力认定条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求医疗机构将技术纳入手术分级管理并指导推荐手术分级管理目录。3落实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需加强培训和政策宣贯调整管理政策加强监管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医疗机构要落实主体责任完善手术分级目录强化医务人员培训考核及分级授权管理定期评估质量安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

展开>> 收起<<
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心血管、神经血管、外周血管、综合介入】.docx

共25页,预览8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25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