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大肌皮瓣制备方法

2025-10-15
999+
336.61KB
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胸大肌肌皮瓣
胸大肌肌皮瓣(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flap)首先由 Ariyan (1979)创用于头颈部缺损的修复,紧接着 Hurwiz (1979), Theogaraj (1980)报道用此
解修复颈部、咽、食道缺损,取得满意效果。Yu Maruyama 用此瓣所带神经与面神经吻合.肌肉神经再生. Guono (1980), Grren (1981)相继用此瓣
携带胸骨、肋骨的复合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成功经验报道 ,国内在此时开始将其广泛用于口腔、头、颈缺损的修复和器官再造 ,不论在应用的适
应证,瓣形成的技术和使用方法,均有很多改进和发展。由于胸大肌肌皮瓣具有位置表浅 ,制作简便易行,供血动脉位置恒定、血皮瓣可携带骨 、
供瓣区与口腔颌面部同侧、不需要更换体位等优点,因此,胸大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局部解剖】
胸大肌为一强有力的扇形扁肌,位于胸前皮下,肌起点范围广而分为三部:上部(锁骨部)起于锁骨内侧半的前面,中部(胸肋部)起于胸骨外侧和 6
个肋软骨的前面,下部(腹肋部)起自于腹外斜肌腱膜及腹直肌鞘前层和第 5~7 肋骨远端。三部肌纤维分别呈外下、横向、外上走行,并聚合成腱附
着于肱骨大结节嵴。上部肌纤维部分掩盖中部的上缘,二者间常有筋膜间隔作为自然分界,而中、下部肌间无明确分界。
胸大肌的血供为多源性 ,但除中、下部肌纤维胸骨旁的起始部 ,由胸廓内动脉的前穿支供血外,其余均为腋动脉的第一、二段所发分支供应,其
中供血区最大的是胸肩峰动脉的胸大肌支,其他尚有胸外侧动脉分布于肌下部 ,最上胸动脉滋养上部肌纤维 (图5-38-81)。胸肩峰动脉起自腋动脉
第二段,向前过胸小肌上缘,穿过胸锁筋膜后分出胸肌支、肩峰支、锁骨支、三角肢支。胸肌支在胸大小二肌间下行约 7.5cm 进入肌腹,沿途发出
分支就近穿入胸大肌。胸肌支主要分布于胸大肌中部 ,并与胸外侧动脉及胸廓内动脉前穿支 在肌内吻合。锁骨支行向内侧 ,分布于胸大肌上部肌
纤维。最上胸动脉由腋动脉第一段发出 ,向前内沿胸小肌上缘进人胸大肌。胸外侧动脉自腋动脉第二段发出 ,向下内沿胸小肌下缘走行 ,分布于
胸大肌下部肌内。胸肩峰动脉之分支与胸外侧动脉、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在肌内有多处完善的连接 ,为外科单独或共同使用三部分胸大肌作瓣提供
了可靠血供解剖基础。胸大肌回流静脉血主要通过各滋养动脉的伴行静脉,汇人头静脉或腋静脉,其中胸肌支静脉绝大多数汇入腋静脉。
胸肌神经来自胸前神经的内、外侧支,胸前外侧神经由颈 5-7 神经外侧束发出,经腋动、静脉浅面,穿喙锁筋膜、分支布于胸大肌上部及中部胸前
内侧神经自颈 8和胸 1神经内侧束发出,向前经腋动、静脉之间,人胸小肌而分布之,其末支出胸小肌或绕其下缘终于胸大肌之下部纤维 (图5-38-
82)。
【适应证】
胸大肌肌皮瓣由于其可供切取面积大,组织量丰富,血供可靠,蒂长等优点,几乎口腔颌面部所有缺损均可选用。
1,舌的部分或全舌缺损、口底、腭部、咽侧缺损的修复。
摘要:
展开>>
收起<<
胸大肌肌皮瓣由Ariyan于1979年创用于头颈部缺损修复随后被广泛应用于颈部、咽、食道等部位的修复并不断改进发展。该肌皮瓣位置表浅、制作简便、血供恒定且可携带骨供瓣区与口腔颌面部同侧无需更换体位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十分重要。胸大肌为扇形扁肌血供多源胸肩峰动脉之分支与胸外侧动脉、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在肌内有多处连接为外科使用提供了解剖基础。其适应证广泛几乎可用于口腔颌面部所有缺损的修复。术前需检查胸部全麻下平卧进行手术设计需考虑血管体表投影、肌皮瓣形态及蒂的设计。制备时需保护皮岛之下皮下血管网逐步缩窄形成肌蒂。若需带骨修复下颌骨可制备包含肋骨的胸大肌肌骨瓣或肌皮骨瓣。术后需加压包扎供瓣区7天拆除皮肤缝线肌皮蒂胸大肌肌皮瓣可于术后23周行断蒂及修整的二期手术并需根据受区手术类型决定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
相关推荐
-
2025-10-18 999+
-
2025-10-18 999+
-
2025-10-18 999+
-
2025-10-18 999+
-
2025-10-18 999+
-
2025-10-18 999+
-
2025-10-18 999+
-
2025-10-18 999+
-
2025-10-18 999+
-
2025-10-18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