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妇产科病症

2025-08-19
999+
68.68KB
3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妇产科病症
- 闭经 -
【概述】
闭经是指女子年过 18 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后在非妊娠期、
哺乳期或绝经期而月经中断 3个月以上的一种病症。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
称继发性闭经。临床表现以月经过期不来为重要特征。继发性闭经多先有经量
减少或周期延长,逐渐加重,直至停止;亦有突然过期不来或先为阴道不规则
流血,继而月经闭止的。
针灸治疗闭经的近现代报道,早在二十年代就已出现[1],但直至六十年代,
以个案治验文章为主,缺乏有说服力的统计资料。七十年代开始有多病例的临
床观察。自八十年代之后有关报道逐渐增多,采用针灸、穴位按摩、温针及耳
穴压丸等法,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以总体上说,针灸治疗闭经的经 验还在积
累之中,其临床规律有待进一步揭示。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长强。
配穴:肾俞、阴交、三阴交、地机、八髎。
(二)治法
以长强为主,效不显加配穴。先令病人取俯卧位,在尾骨下端与肛门之间中
点陷凹中取穴,以 28 号针刺入 1寸深,施强刺激手法。留针 20 分钟,隔 5分
钟行针 1次。配穴,前三穴针刺,中等刺激,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后二穴以指
针按揉 5~6分钟。每日或隔日 1次,10 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 40 例,结果,痊愈 36 例,无效 4例,总有效率 90%[3,4],本法
适用于继发性闭经。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中极、十七椎下、公孙、次髎。
配穴:Ⅰ型为冲、任、督三脉不足,气血亏虚,脉络失养,加关元、气穴、
百会、神门、肝俞、志室、肓俞、复溜、气门;Ⅱ型为邪侵冲任,气血瘀阻,
脉络失宣,加中脘、大赫、子宫、腰俞、肝俞、脾俞、蠡沟、三阴交。
(二)治法
主穴为主,据不同症型酌加配穴。每次取 6~8穴。穴位常规消毒。用捻
转、提插、徐疾补泻法,骶部穴位得气后行雀啄法。Ⅰ型腰部关元、气穴进针
得气后缓慢由浅入深,反复行针 1~3分钟,待有温热感,或加用温灸 1~3
壮;Ⅱ型背部穴位浅刺,行捻转补法。隔日治疗 1次,3个月为一疗程,月经
来潮时停止治疗,待经净后继续针刺,一般治疗 1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 30 例,结果显效 13 例,有效 14 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为 90%[5]。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皮质下。
配穴:肝、肾、心。
(二)治法
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 2~3穴,双耳均选。以王不留行子贴压,敷
贴好后宜用拇食指反覆按压至耳廓潮红充血。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 3~4
次。3天换贴 1次。月经来潮后宜再贴压一疗程,以巩固效果。一般3~5次
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 40 例,结果 38 例获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 95%[2]。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莹。针刺妇人闭经之经验。山西医学杂志 1922;(10):23。
[2]赵光。耳贴治疗月经过期及闭经 40 例。新疆中医药 1988;(2):42。
[3]刘柄权。针刺长强穴治疗继发性闭经。中国针灸 1986;6(3):36。
[4]霍金山。针灸配合按摩治疗闭经 11 例。中医杂志 1983;24(7):47。
[5]浦蕴星。针灸治疗闭经疗效分析。上海针灸杂志 1994;(6):257。
- 痛经 -
【概述】
痛经系指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的一种急性发作性小腹疼痛。其主要临床表现
为,月经期开始时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剧,呈阵发性下腹和腰骶部绞痛,重者可
出现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乏力,四肢厥冷乃至晕厥等。痛经可分继发性和
原发性两类,针灸主要用于原发性痛经。
现代针灸治疗痛经的首篇报道见于1951 年[1],在五十年代以针灸治疗痛经的
资料颇多。有的通过数十例患者的观察,证实针灸对重度及中度疼痛者,有明
显止痛作用。日本的针灸家用皮骨针治疗痛径也有良好的效果[2]。六、七十年
代,进一步开展了艾灸、耳针及穴位注射等治疗本病,但资料不够多。八十年
代开始,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文章急剧增多,无论在有效穴位的筛选,穴位刺
激法的扩展及病例数的积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所收集的资料统计,针
灸治疗痛经的有效率在 90%以上。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 2组。1、承浆、大椎;2、十七椎下、阿是穴。
配穴:承山、三焦俞、肾俞、气海俞。
阿是穴位置:下腹部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组,效不显时加用或改用配穴。承浆穴,以 28 号1寸针向下
斜刺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约 30 分钟,留针 30 分钟,每隔 10
分钟行针 1次。大椎穴将针刺入皮下,向深部缓慢进针,使针感向背部下方传
导,亦留针 30 分钟。十七椎下,以 28 号1.5~2寸针快速刺入皮下后,针尖对
准第五腰椎棘突下,向下斜刺捻转提插,针感要求向下达子宫,并朝会阴方向
放射,待剧痛缓解可根据症情,持续提插捻转运针5~10 分钟,予以留针 30
分钟。阿是穴用艾卷作温和灸,距离以局部温热不灼烫为度。承山穴双侧均
取,以 6寸毫针速刺入皮,徐徐捻转进针,以有强烈针感为度,留针 15~30
分钟。其他穴位,亦用提插捻转,使针感扩展到小腹部,留针 15 分钟。上法
每日 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年未复发;显效:症状
基本消失,经期腹部稍感不适;有效:症状减轻,随访 1年内仍有复发;无
效: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
共治 182 例,临床痊愈 148 例,显效 24 例,有效 7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
为98.4%[3~6]。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按证型分 3组。1、气滞血瘀:中极、气海、三阴交;2、气血两虚:
关元、足三里、血海;3、寒湿凝滞:命门、带脉、归来。
配穴:肾俞、次髎、地机、天枢。
(二)治法
据所辨之证型取主穴,酌加配穴。用 28 号2寸长之毫针,迅速破皮,然后
沿皮下刺入 1.5 寸。针刺的方向,腹背部穴均向下,四肢穴均向上。然后施行
提插加小捻转的补泻手法,气滞血瘀型用泻法,寒湿凝滞型用平补平泻手法,
气血两虚型用补法。但刺激宜轻。留针 20~30 分钟,每隔 3~5分钟运针1
次。针后,关元、足三里及归来可以艾卷作温和灸15 分钟。每日 1次,不计
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共治 134 例,痊愈 93 例,显效 24 例,有效 12 例,无效 5例,总有效率为
96.3%[7,8]。
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行间、公孙、隐白、太冲、三阴交、关元。
(二)治法
主穴均取。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以腕力进行弹刺,刺时要求落针要稳、
准,针尖与皮肤垂直。每分钟叩刺70~90 次。每穴叩刺约1分钟,中等强度
刺激,以局部微出血为度。于每次月经来潮前 3天治疗,每日 1次,3次为一
疗程,观察 3个疗程(三个月)。
(三)疗效评价
摘要:
展开>>
收起<<
妇产科病症-闭经-【概述】 闭经是指女子年过1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后在非妊娠期、哺乳期或绝经期而月经中断3个月以上的一种病症。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临床表现以月经过期不来为重要特征。继发性闭经多先有经量减少或周期延长,逐渐加重,直至停止;亦有突然过期不来或先为阴道不规则流血,继而月经闭止的。 针灸治疗闭经的近现代报道,早在二十年代就已出现[1],但直至六十年代,以个案治验文章为主,缺乏有说服力的统计资料。七十年代开始有多病例的临床观察。自八十年代之后有关报道逐渐增多,采用针灸、穴位按摩、温针及耳穴压丸等法,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以总体上说,针灸治疗闭经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