ˆˆˆ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程长而复杂,可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故其临床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
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主要肝管和肝外胆管结石梗阻是否完全、合并胆道感染的严重程度、肝脏的病
变范围、肝功能损害程度以及并发症类型等。
ˆˆˆ 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可分为 3大类型:
ˆˆˆ (1)静止型:患者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仅有上腹隐痛不适,常在体检时才被发现。
ˆˆˆ (2)梗阻型:表现为间歇性黄疸、肝区和胸腹部持续性疼痛不适、消化功能减退等胆道梗阻
症状。双侧肝胆管结石伴有肝胆管狭窄时可呈持续性黄疸。
ˆˆˆ (3)胆管炎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发作时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或
持续性胀痛、畏寒、发热、黄疸;右上腹压痛、肝区叩击痛、肝肿大并有触痛等,严重者可伴脓毒
症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血清转氨酶急剧升高,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
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一侧肝管结石阻塞合并急性肝胆管炎时,可无黄疸或黄疸较轻,血清胆红素处
于正常水平或轻度升高,发作间歇期无症状或呈梗阻性表现。
ˆˆˆ 当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时可出现肝脓肿、胆道出血、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以及肝
胆管癌等相应临床表现。
ˆˆˆ 4ˆ 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评估
ˆˆˆ 肝胆管结石病诊断和术前评估的内容应包括: 肝脏和胆道系统的病变、肝脏功能代偿状态、
全身状况以及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ˆˆˆ 4.1ˆ 肝胆系统病变的诊断
ˆˆˆ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各种影像学检查。从外科治疗的要求出发,通过系统的影像检查,详
细地了解结石在肝内的分布、胆管系统及肝脏的病变是选择和确定治疗方法所必需的。
ˆˆˆ 对肝胆管结石的诊断有实用价值的影像技术主要有 B 超、CT、MRI、ERCP、PTC、术后胆道
引流管造影、胆道镜等。单一的检查常不能获得全面的诊断,往往需要一种以上的影像学检查相互
印证才能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因此应熟悉各项检查方法的性能和局限性,并结合具体患者的病变
状况及当地所具有的设备条件,合理选择并联合应用最有效的检查方法。由于肝胆管结石病变复杂,
在手术前很难做到全面准确的诊断,特别是对结石所引起的继发性病变的判断,故常需在手术中依
据全面系统的探查,必要时结合术中B 超、胆道镜和胆道造影等检查而核准术前诊断或重新评估。
这是手术决策的重要步骤。
ˆˆˆ B 超一般作为首选检查。它能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但不能作为外科手术的全部依据。在
决定行外科手术治疗前需要作其他影像学检查。在手术中作 B 超检查,对于明确结石部位,引导取
石和判断有无结石残留具有重要价值。B 超在引导 PTC 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但 B 超不能提供胆管树
的整体影像,且难以显示胆管狭窄部位和合并的肝外胆管下端结石。
ˆˆˆ CT 可全面显示肝内胆管结石分布、胆管系统扩张和肝实质的病变,对肝胆管结石具有重要
的诊断价值。系统地观察各层面 CT 照片,可获取肝内胆管系统的立体构象及肝内结石的立体分布
情况。CT 与B 超联合应用,一般能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但 CT 一般难以直接显示胆
道狭窄部位,也不能发现不伴有明显胆管扩张的细小结石以及密度与肝实质相似的结石。
ˆˆˆ MRI 结合 MRCP 可以多方位显示肝内胆管树,可准确判断肝内结石分布、胆管系统狭窄与扩
张的部位和范围以及肝实质病变。MRI 为无创性胆道影像诊断方法,并兼具断层扫描及胆道成像的
优点,对肝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优于CT 和胆道直接造影方法。但 MRI 对结石图像显示不如CT 和B
超清晰,而对狭细胆管的显示不如胆管直接造影清晰准确。
ˆˆˆ ERCP、PTC、手术中或经手术后胆道引流管造影是诊断肝胆管结石的经典方法。它们能清晰
显示结石在肝内外胆管的分布、胆管狭窄和扩张以及胆管的变异等。一个完整清晰的"胆管树"影像
可作为制订外科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对 CT 和B 超易误诊的软组织密度结石、泥沙样结石以及胆
总管十二指肠段和胰腺段的结石,采用上述胆道直接显像方法可获准确诊断。但胆道直接显像仅能
显示肝管内病变,而不能直接显示肝管壁及肝实质病变,需结合 CT 或 B 超检查才能全面评估病变
范围和性质。ERCP 只能显示阻塞部位下游的胆管,而 PTC 只能显示阻塞部位上游的胆管,特别是二
级肝管分支不显示易被忽视而造成漏诊,需联合PTC 和ERCP 或作多点选择性PTC 方可获得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