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脾的超声诊断
2025-10-24
999+
39.5KB
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医学影像学》
肝、胆、胰、脾的超声诊断(讲稿)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
1、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的超声检查技术;
2、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的正常声像图表现及正常值;
3、肝脓肿、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囊肿、肝硬化、脂
肪肝的声像图表现;
4、胆石症与胆囊炎、胆囊癌、胆管癌的声像图表现;
5、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声像图表现;
6、脾肿瘤、脾脓肿、脾囊肿、脾梗死的声像图表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超声在肝、胆、胰、脾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范围
难点: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的正常声像图表现
三、教具或教学手段
采用的教学方法
1、 通过课件,图文并茂,举例说明;
2、 特殊部分,动态图像,印象深刻;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肝脏
一、 正常肝脏声像图
1、肝脏形态轮廓: 纵断面形态近似三角形,后缘近膈顶端圆厚,近下缘处
偏薄,一般左前下角<45 度,右外下角< 75 度。外形、轮廓因体形有差异。
2、被膜:整齐、光滑、细线状稍高回声, 膈面呈弧形高回声。肝实质回声均
匀分布,呈中等回声强度的细小光点。
3、肝内管道: 门静脉和肝静脉可显示一、二、三级,并可显示第一、二肝
门出入的血管和门静脉左支的“工”形结构。亦可于门静脉及走行的腹侧显示
相应的胆管,可显示左、右肝管,段间肝管呈紧贴平行的细线状稍高回声。
4、肝脏的大小 正常成人一般肝右叶最大斜径不超过 12~14cm,左叶长度
一般不超过 9cm,厚径不超过 6cm,尾叶长度和厚度一般不超过 4.5cm。因个体
差异,肝脏大小变化较大,如瘦长型,左叶前后径较薄,而长径较长,可达 7
~9cm,甚至更大。
5、门静脉主干内径 1.17±0.13cm,朝肝流向连续性低速血流,流速 15~
30cm/s 。 门 静 脉 主 干 内 径 正 常 新 生 儿 (0.323±0.042)cm 。>1 月 ~ 1岁 为
(0.353+0.044)cm 。>1 岁 ~ 3岁 为 (0.450±0.064)cm 。>3 岁 ~ 7岁 为
(0.539±0.083)cm。> 7 岁~12 岁为(0.77±0.176)cm。一般儿童期血流速度高于
15cm/s。门静脉主干左侧有较小属支—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于十二指肠
第一段上缘注入门静脉,在肝左叶后方向食管方向走行,与食管下端静脉丛吻
合,平均内径约 0.2cm,正常时不易清晰显示。
6、肝静脉: 剑下、肋缘下斜切显示左、中右肝静脉于第二肝门处汇入下腔
静脉,呈放射状排列。正常成人肝右静脉内径(1.05±0.24)cm,肝中静脉内径
(0.96±0.2)cm,肝左静脉内径为(0.8±0.12)cm,肝静脉内呈饱满蓝色离肝血流信
号,距下腔静脉 1.5~2cm 处取样,呈负向为主的层流频谱,一般呈波动性的三
相型也可呈四相型,在收缩期和舒张早期血流向右房方向流动分别显示两个负
向“S”波和“D”波,且S/D 比值>0.6。心房收缩期多数可出现一个速度慢而时
间短的正向“α”波,四相波在S波与D波之间有一正向小波,即v波,波幅小,
为三尖瓣开放以前,右房过度充盈所致,血流峰速16~40cm/s。肝静脉流速与
右房压力变化有关,随呼吸亦有变化。
7、肝固有动脉: 肝固有动脉位于门脉主干前方偏左,成人的内径约 0.2~
0.6cm,在肝门区较早分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肝右动脉常在门脉主干和肝外
胆管间穿过进入右半肝。肝固有动脉为搏动性朝肝流向的单色血流,收缩期色
彩明亮,舒张期则黯淡,频谱为层流,峰速约 57~66cm/s,阻力指数<0.7。
二、肝脓肿
1、直接征象 (1)病程初期(炎症期): 病变区不均匀、边界不规则、不
清晰的低回声,内可间由不规则稍高回声。(2)脓肿形成期: 病变区呈圆形或
椭圆形,常有厚度不一的壁,周边轮廓变清晰,壁内侧面多不平整,脓肿壁也
可模糊。脓液稀薄时内为无回声间有细小光点。脓液稠厚时呈不均质粗细光点,
可出现由浅到深,光点由细到粗的分层状。转动体位时,表现为弥漫的漂浮移
动的光点,静卧后,漂浮光点渐沉降呈分层状。其后方回声增高,可见侧壁声
影。有时脓腔内可出现气体强回声。(3)慢性肝脓肿: 壁厚回声较高,有时可
有钙化,使壁后方有声影,内见不规则光点与光团,后方回声稍高。(4)愈合
期: 病变区残有回声增高,部分回声稍低。(5)脓肿形成期:在超声引导下病
变区穿刺抽出脓液。(6)CDFI:病程初期病变区内可见血流回声,获得动脉血
流频谱。脓肿形成后于周边可检出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多呈动脉或静脉血流频
谱,内部无血流信号。病变初期到脓肿形成期,短期随访超声检查,图像变化
可较明显。
2、间接征象 病变区肝脏可肿大。肝脓肿穿破横膈进入胸腔或位于近膈处,
常有胸腔积脓或反应性积液,有相应超声表现。在病变初期到脓肿形成期,探
查时病变区局部皮肤可有压痛。
三、肝海绵状血管瘤
1、直接征象:(1)高回声型:多见,近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回声较均
匀,中间间隔细小点状或管状无回声呈筛状结构 。(2)低回声型:少见,呈近
圆形或椭圆形,内回声均匀或有线状回声,外周有不完整稍高回声包绕。上述
高、低回声型边缘可见裂缝征和/或细管道穿通征,周边一般无声晕。(3)混
合回声型:病变区回声高低不一,呈蜂窝状或条索状,并间有大小不一,形状不
规则的无回声,可有后伴声影的强回声。(4)加压后变形:生长在肋缘下较大
的血管瘤,稍加压探头,可观察到病变区前后径缩小,去除压力后又恢复原图
像。(5)随访检查:短期内异常回声区多无增大。(6)多数异常回声区内部血
流难显示:较大的血管瘤内呈点、短线状色淡的血流信号,检出静脉血流频谱。
少数内可检出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较低(一般小于 0.6)的动脉血流频谱。部分
病变区管道穿通征和裂缝征可见黯淡血流信号,但血流频谱不易获得。
2、间接征象:小的血管瘤肝脏形态、大小多无变化。大的肝血管瘤局部
甚至肝脏弥漫增大。少数病变区其后方回声可稍高。
四、肝硬化
1、肝大小、形态、各叶比例失常:结节性肝硬化肝缩小,以左叶明显,矢
状面不呈三角形,似椭圆形。门脉性肝硬化以右后叶缩小明显,左叶相对正常
或增大;坏死后性肝硬化,左叶缩小或完全萎缩,右叶可增大,血吸虫和酒清
性肝硬化,左叶代偿增大。2、肝包膜:不均匀增厚,回声增高,不光滑,边缘
角变钝,肝脏边缘(大血管搏动或波动处)弹性减低或消失。3、肝内光点增粗,
增强,肝内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回声区。4、肝内、外血管:可致血管扭曲,闭塞
而结构不清。门静脉主干扩张,肝内外动脉可增粗,肝静脉变细或粗细不均,
形态失常。5、脾肿大、腹水。6、胆囊壁增厚,可水肿呈双层边影。7、门静脉
血栓:肝门静脉内出现片状、团状回声,填塞或部分填塞管腔。8、门静脉海绵
样变性:门脉支呈不规则网状、囊状扩张。9、不同原因肝硬化特殊表现:①血
吸虫性肝硬化:肝静脉、下腔静脉均扩张,其内径随呼吸和心动周期的变化消
失,肝内回声减低,增强,或改变不明显,肝可弥漫性增大。②胆汁性肝硬化:
肝内胆管不规则扩张,壁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肝可弥漫性肿大或正常大小。
五、原发性肝癌
直接征象(1)病变区回声:①回声多见。常为结节型、块状型,低回声多见
小肝癌。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边缘较整齐或不整齐,常可见环状
声晕,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后方回声多无增强。②低回声型:小肝癌多见。呈
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内部回声均匀,呈细小低回声,可有薄包膜,侧壁回声失落,
可见侧壁声影,后壁和后方回声稍高。③混合回声型:呈变低结节混合,结节
内液化、出血或坏死而表现大小不一、不规则的无回声或低回声。④弥漫型:
整个肝脏边缘不平整,内回声强弱不一,分布不均。⑤等回声型:少见。(2)血
管内癌栓:可见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可出现癌栓,以门静脉癌栓多见。
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满布不均质的低到中高或高回声实质性回声。局部
管径增宽,管壁连续回声破坏,不完整。癌栓内常可见异常明亮的血流信号,
可获得高速动脉型高阻血流频谱。门静脉血流受阻或出现逆向血流信号。(3)多
血管型肝癌:一般指癌结节周边呈环绕型血流,内部出现短线状、树枝状血流
信号,常可见血流信号由癌结节周边向内伸入。在癌结节周边和内部一般可获
得动脉型高速高阻血流频谱,最大血流速度多大于 60cm/s,本院所见二例巨块
型肝癌周边最大血流速度高达 210cm/s。阻力指数一般超过 0.5~0.6,可大于
0.70,甚至更高。(4)少血管型肝癌:频谱见结节周边血流信号,在其周边也可
获得动脉型高阻血流频谱。小肝癌内部可检出动脉型血流频谱,血流速度虽较
摘要:
展开>>
收起<<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超声诊断授课摘要教学目的与要求临床医学本科生需了解肝、胆、胰、脾的超声检查技术、正常声像图及正常值以及多种疾病的声像图表现。教学重点、难点及手段重点:超声在肝、胆、胰、脾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难点:正常声像图表现。手段:通过课件图文并茂举例说明特殊部分用动态图像加深印象。教学内容肝脏:介绍了正常肝脏声像图包括形态轮廓、肝静脉、肝固有动脉等特征。胰腺:阐述了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如胰腺肿大、内部回声变化、胆道扩张等。脾脏:介绍了正常脾脏声像图及脾血管瘤、恶性淋巴瘤、脾脓肿、脾梗死、脾囊肿等疾病的超声特征。小结与体会强调重点内容超声医学具有实时、动态特点需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上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作业围绕肝、胆、胰、脾超声诊断的相关内容如应用范围、主要超声图像表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