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科普资料

2025-10-14
999+
83.5KB
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冠心病科普知识
心脏病因发病急骤、凶险而极大地威胁人们的健康,冠心病一直以来是威胁中国病患
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
渐攀升,而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它是一种需终生治疗的疾病。适时适地对冠心病病人
进行健康教育是降低发病率的一项措施。通过健康教育,可使病人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
为,提高生活质量。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心肌的血液供应来
源于发自主动脉根部的左、右两支冠状动脉(在心脏表面走行,外观有如一顶皇冠戴在心
脏上,故称之为冠状动脉),当这两条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粥样硬化或血管痉挛时,会导致
管腔狭窄或闭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超过 50%—70%时,会发生冠状动脉循环障碍,致使心
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氧供需不平衡,出现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当冠状动脉管腔完全堵塞
时,心肌缺血、缺氧、坏死,引起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脉管腔狭窄、心
肌缺血缺氧的主要原因。
怎样早期发现冠心病?
当你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应提高警惕,及时求医,以便早期发现冠心病。
(1)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或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放射到肩、手臂或颈部。
(2)体力活动时有心慌、气短、疲劳和呼吸困难咸感。
(3)饱餐、寒冷、看惊显影片时感心悸、胸痛。
(4)在公共场所或会场中,或上楼爬山时,比自己以前,特别比别人容易感到胸闷、心悸、
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
(5)晚间睡眠枕头低时,感到憋气,需要高枕卧位:“熟睡或恶梦过程中突然清醒,感到
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后才好转。
(6)性生活时感到心跳、心急、胸闷或胸痛不适等。
(7)长期发作的左肩痛,经一般治疗反复不愈。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速或过缓。
冠心病预防
冠心病早防早治体现在冠心病的各个阶段中,如果目前未患冠心病要预防冠心病的发
生,医学上称为“一级预防”;已得冠心病的更要防止冠心病的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这
是“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对许多中老年隐性冠心病患者更为重要。
预防冠心病,首先是防发病,要“防患于未然”;第二要防事件,冠心病患者要预防
发生心梗、脑卒中(俗称中风)等严重事件;第三要防后果,发生心梗或脑卒中要及时送医
院抢救,防止往更坏的方向发展;第四是防复发,防止心梗、脑卒中等复发;最后是防心
力衰竭,反复发作心梗,心脏扩大最终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守好这 5 道防线,会有更多的
人拥有一颗充满活力的心。
春季冠心病预防措施如下:
1、注意保暖,春天气候变化大,主张“春捂”, 勿过早换衣,以免气温低时着凉,外出
时尤其要注意头部与四肢的保暖,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2、要积极防治感冒、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避
免受凉感冒,加重心脏负担,促发冠心病发作。
3、注意生活规律,宜早睡早起,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
神刺激。
4、加强身体锻炼,适量运动,如户外散步、太极拳、气功等。但遇有骤冷、大风等天气变
化时,要在室内活动,按照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着。
5、注意饮食调养,宜清淡饮食,避免过咸、过甜、油腻食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
果。同时还要注意,勿食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6、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
7、除坚持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外,备好保健盒,氧气等急救药品。定期复查心电图,心
脏超声等。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摘要:
展开>>
收起<<
冠心病是威胁健康的重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攀升且呈年轻化趋势需终生治疗。适时健康教育可降低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当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粥样硬化或血管痉挛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时会引发心肌供血不足出现心绞痛等症状完全堵塞时则会导致心肌梗死。早期发现冠心病应警惕劳累或紧张时胸痛、体力活动时心慌气短等症状。预防冠心病需“早防早治”守好防发病、防事件、防后果、防复发、防心力衰竭这5道防线。春季预防冠心病需注意保暖、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生活规律、加强锻炼、饮食调养并积极防治高血压等疾病。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观心脏血管狭窄情况。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介入治疗(PCI)具有简便、安全、无痛苦等优势已成为广大患者乐于接受的治疗技术。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