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专家共识》(2020)要点

2025-09-29 999+ 16.5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专家共识》(2020)要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密度减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
骨折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日益引起
大家的重视。 我国采 用双能 X 线吸收仪(DXA)测量骨密度的大样本流
行病调查显示我国 50 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准化骨质疏松症
患病率分别为 6.46%和 29.13%,目前我国现有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超过
1 000 万,女性超过 4 000 万。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
症的严重临床后果,好发于脊柱、髋部和腕部等,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
致死率,造成严重的社会医疗负担,威胁人民健康。
X 线 CT MRI DXA
CTQCT)等果是症的测和
价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各医疗机构中骨密度测量设备分散在不同的科
室,缺乏系统的检查规范和诊断专家共识,影响学术发展和患者就诊体
验。
一、骨质疏松症定义及分类
加 、
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
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型)、老年骨质疏松症
(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
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本专家共识主要适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二、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男性,骨丢失本身没有症状,发
生骨折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身高降低、驼背、活动
受限及呼吸系统受累等。由于骨质疏松早期无症状,因此更加需要对个
体的骨质疏松症发病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高低进行分层
有多种风险评估方法用的有国骨质疏松 基金会(IOF提出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以及骨折风险评价骨折风险评价
FRAX),后综合考虑密度、年龄、身高、体重和骨质疏松危险
参 数 可直接登录网站自行评估(https : //
www.sheffield.ac.uk/FRAX/tool. aspx?country=2)。
、骨质疏松症诊断原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原、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
骨密度测量、验室检查示骨质疏松并有临床表现,
为骨质疏松症。其中,影像学检查和骨密度测量具有重要价
、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
1. X 线平 X 线平片是最常用的检查。骨质疏松在 X 线平片上
大 ,
对早期的骨丢失不敏感
2. CT CT CT
骨质疏松肿瘤等其他骨病变方面很有帮助
3. MRI MRI 辐射度高,可较 X 线片和 CT 灵敏地
用于显示骨髓水肿,在显示骨折以及
感染方面优势
4. 核医学检查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本身的诊断并无
明显价性骨折表现为强的线状特征性显像布浓聚
、脆性骨折的诊断
1. 脆性骨折概述: 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以脊柱最常
累,髋部骨折的临床危包括腕部科骨折和

标签: #骨质疏松

摘要:

《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专家共识》(2020)摘要骨质疏松症是骨量减少、骨密度减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日益受到重视。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646女性为2913男性患者超1000万女性超4000万。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于脊柱、髋部和腕部等致残率和致死率高造成严重社会医疗负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本共识主要适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其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男性早期无症状发生骨折后主要有疼痛、身高降低等表现需进行风险评估和分层管理。诊断需结合病史、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测量和实验室检查其中后两者价值重大。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平片、CT、MRI和核医学检查等。脆性骨折是严重并发症诊断需满足无或轻微外伤史、影像学证据明确、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三个条件。骨密度测量方法中DXA辐射剂量低、应用广泛测量部位常为腰椎、髋部和前臂诊断采用T值。

展开>> 收起<<
《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专家共识》(2020)要点.doc

共7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