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血管解剖生理特点

2025-09-10 999+ 39.03KB 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学习要点
1.胎儿血液循环特点及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小儿心血管的特点。
2.先心病的病因及预防、分类及诊断要点。
3.常见先心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并发症及主要辅助检查特点。
4.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
第一节 儿童心血管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在胚胎早期第 2左右,由胚胎腹面两侧的原始基所形成的两个血管源性管状结构
胚胎中轴两侧向中线融合,形成原始心管。胚胎 2224 天,在一系列基因调控下,由头至
尾,形成动脉干、心球、心室、心房及静脉窦等结构,与此同时心管逐渐扭曲旋转,心
的扩展和伸张较快,渐渐向腹面突出,使出自心球、原来处于心管前后两端的动脉总干
静脉窦都位于心脏的前端。心脏的流入及排出孔道并列在一端,四组瓣膜环也连在一起
组成纤维支架。
至胚胎第 4左右,心脏外形基本形成,开始有循环作用,但此时心脏仍为单一的
道。在此之后或更早一些开始,心脏发育经历以下变化房室分隔。在房室交界处长
心内膜垫,将房室分隔开。左右心房分隔。由心房腔长出的镰状隔与心内膜垫相互延伸
而形成,其间伴随着房间隔、房间孔和卵圆孔的复杂变化。③心室间隔形成。由心室底
突出室间隔基胚并向房室管方向生长,将心室分成左右两半;至胚胎7周时室间隔上
的结缔组织、漏斗部及心内膜垫融合成膜部室间隔,从而促进室间隔形成。室间隔发育
程中的任何异常即可造成室间隔缺损④主、肺动脉及瓣膜发育。由原始心脏出口动脉总
干内层长出两个相对的纵嵴,并在中央轴相连,将总干分为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动脉向
向后旋转与左心室连接,肺动脉向前向右旋转与右心室连接。如该纵隔发育障碍,则可
成主动脉骑跨或大动脉错位等畸形。二尖瓣和三尖瓣由房室交界的心内膜垫及圆锥隔形
至第 8周房室间隔已完全形成,成为四腔心脏。
胚胎第 28周是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就在这一时期。
二、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
(一)胎儿的血液循环
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代谢,是通过脐血管、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的。
自胎盘的动脉血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脏下缘分为两支:一支约 50%血流入肝与
静脉血流合;一支经静管入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的静脉血同流入右
心房。由于下腔静脉瓣隔,来自下腔静脉合血(以动脉血为主)进入右心房后
1/3 经卵房,经左主动心脏
流入右心室。自上腔静流的、来自上静脉血,入右心房大部分流入右心室
与来自下腔静脉的血一起进入肺动脉。由于胎儿肺脏处压缩肺动脉的
流入肺脏,经肺静脉左心房;而 80%的血液经动脉管进入主动脉(以静脉血
为主),与来动脉的血及下后经脐动至胎盘,
营养及气(7-1)。
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为:①左、右心都向身供血,肺脏处于压缩,肺动脉
于主动脉;②静脉、卵圆孔、动管是胎儿血液循环的特道;
脏的血氧量最高,心脏、、上肢次之,腹腔器官及下的血氧量最低
7- 1 胎儿
血液循环示意图
(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出生后脐血管被阻断呼吸建立扩张,肺脏开始进行有的气体交动脉
壁肌层逐退化,扩张,肺循环从右心经肺动脉流入肺的血
,使肺静流至左心房的增多,左心房压力心房压力右心
摘要: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摘要学习要点1胎儿血液循环特点、出生后血液循环变化及小儿心血管特点。2先心病病因、预防、分类及诊断要点。3常见先心病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及辅助检查。4病毒性心肌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儿童心血管解剖生理特点心脏的胚胎发育胚胎早期原始基形成血管源性管状结构融合成原始心管。胚胎2224天在基因调控下形成动脉干、心球等结构心管扭曲旋转。胚胎第4周心脏外形基本形成之后经历房室分隔、左右心房分隔、心室间隔形成等过程室间隔发育异常可造成室间隔缺损。主、肺动脉及瓣膜发育过程中纵隔发育障碍可造成主动脉骑跨或大动脉错位等畸形。胚胎第28周是心脏发育关键期先天性心脏畸形多在此期形成。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1胎儿血液循环:营养和气体代谢通过脐血管、胎盘进行。胎儿血液循环有特殊通道肺动脉压力高于主动脉各部位血氧量不同。2出生后血液循环改变:脐血管阻断呼吸建立肺循环阻力下降卵圆孔、动脉导管逐渐闭合脐血管闭锁。儿童心血管特点1心脏:小儿心脏相对较重形状和位置随年龄改变心尖搏动部位也随年龄和心脏位置而变化。2心率: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心率较快且不稳定易受多种因素影响。3血管:小儿动脉

展开>> 收起<<
儿童心血管解剖生理特点.docx

共4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