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药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一)

2025-09-09 999+ 14.43KB 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解热镇痛药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患者有 1/3 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现
有<14 周岁的儿童约 4亿,发热是小儿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所以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
用是儿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现就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
热镇痛药的体内代谢特点、合理应用解热镇痛药等问题阐述如下:
1解热镇痛药的分类
本类药物按结构可分为四大类,水杨酸类、乙酰苯胺类及吡唑酮类和其他有机酸类。作
非处方药是以解热或镇痛为目的。仅限于口服与外用。其活性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可
单独应用,另一类仅作为配制复方制剂,不能单独应用。可单独应用的活性成分包括:
司匹林及其衍生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仅限外用),吲哚美辛(仅限
用)。限用于复方,不可以单独应用的活性成分包括:咖啡因,氨基比林,非那西丁,
丙氨替比林 1]
2儿童的生理特点
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根据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可将小儿分6期:
①胎儿期:此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 40 周,此期是胎儿发育十分重要的阶段
各组织器官处于形成阶段,许多药物可致胎儿的器官损害和胎儿死亡;例如阿司匹林,
妇大剂量服用可致胎儿畸形,如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软骨发育不全、先天性髋关节
位等,亦可引起胎儿动脉导管早期关闭,还可造成新生儿出血倾向如颅内出血、紫癜、便
血,新生儿黄疸加重,低体重。②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时开始至满 28 天之前,此期患病
率和死亡率高;吲哚美辛(消炎痛)对婴儿的动脉导管有收缩作用,可导致出生后迅速关闭 ,
产生动脉,从娩后婴儿的死亡率,阿司匹用。所以
新生儿发物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2内的婴儿使何退热药
婴儿期:自胎儿娩出时开始1周岁之前,此期生育最迅速容易传染
感染性疾病;儿期:自 1周岁至满 3周岁之前;婴期是解热镇痛药应用最
多的时期。⑤学龄前期:自 3周岁至 6~7 前;⑥学龄期:自 6~7 周岁至
开始之前;⑦青春2
3儿童解热镇痛药的体内代谢特点
药物收的度取药物的理机体情况新生
排空间长肠蠕动不霉素在成人胃内可解,对新生儿
好地被吸收。新生肌肉末梢神经完善肌肉则吸收不全。经皮肤给药时
皮肤角质层薄,比积大,药更易透皮。药物分布的
肪含量、腔隙例、药物白质结合程度等。肪含低,脂溶
物不能分与之结合,血游离药物浓度增高。婴儿体细胞液容量大3,水
性药物在细胞液被稀释度较低,浓度。婴
儿的蛋白结合率低游离多,的内蛋白结合物,
等。婴儿体内多的胎儿血红蛋白HPF)。HPF 易被氧化成高红蛋白,而婴
儿高红蛋原酶活性低,身有形成蛋白倾向使
的药物、PAS对氨基水杨酸,可能引起高红蛋4的药
代谢器官。新生儿系统不成直到出生8周,系统达正常成
新生儿还原硝基和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谷胱甘肽结合的能力很
低,靠这活的药物别敏尿系不成受药
小儿脏对水、质平节代碱平药物
。小高,,药
应。水杨酸类药可能引起胃穿孔
摘要:

解热镇痛药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一)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患者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现有<14周岁的儿童约4亿,发热是小儿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所以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是儿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现就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解热镇痛药的体内代谢特点、合理应用解热镇痛药等问题阐述如下:1解热镇痛药的分类本类药物按结构可分为四大类,水杨酸类、乙酰苯胺类及吡唑酮类和其他有机酸类。作为非处方药是以解热或镇痛为目的。仅限于口服与外用。其活性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可以单独应用,另一类仅作为配制复方制剂,不能单独应用。可单独应用的活性成分包括:阿司匹林及其衍生物,...

展开>> 收起<<
解热镇痛药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一).docx

共3页,预览1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3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