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39页】

2025-09-09 999+ 10.09MB 3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摘要:

川崎病教学旨在阐述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并探讨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1967年首次报道病因不明可能与细菌毒素(超抗原)有关发病机制为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全身性血管炎易侵犯冠状动脉。典型临床表现为“非常15”: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草莓舌、皮疹、手足硬肿膜样脱皮、颈淋巴结肿大。心脏并发症中冠状动脉瘤尤为严重高危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发热时长、贫血等。诊断需在发病10天内确诊标准为发热5天以上伴5项临床表现中4项或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损害。需与猩红热、麻疹等鉴别。治疗包括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宜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时使用)等其他治疗有抗血小板聚集、对症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但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2030会发生冠状动脉瘤应长期随访。医生应牢记职责确保不遗漏严重疾病不忽略有益治疗。

展开>> 收起<<
小儿川崎病【39页】.pptx

共39页,预览1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39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