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位

2025-09-08 999+ 41.5KB 1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小儿推拿 常用穴位
头面部穴位
1、 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
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
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
次数:24-50 次。
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
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 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
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
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
外分推直眉梢,称推坎宫
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
次数:24-50 次
临床:先用力按穴数秒钟,然后快速放手,继而推之,可立觉头清目爽,能增
强疗效。如用于发汗,常与开天门、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合用;用于目赤痛,多
与清肝经、清天河水、掐揉小天心合用。
3、 太阳——善止头痛而明目
位置: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又名左为太阳,右为太阴。
操作:用拇指指端在穴位上旋转揉运,称运太阳,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
向为泻;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两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推,称推太阳。
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
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
次数:24-50 次
临床:此法能补能泻。外感头痛属实者,当用泻法;内伤头痛属虚者,当用补
法。推太阳属于平补平泻,多用于一般头痛、无汗,常与开天门、推坎宫等合用。
4、 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眼之中间。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
作用:退热定惊,开关通窍,醒目安神。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痛。
次数:3-5 次。
临床:治惊风、昏迷、抽搐,常与掐人中、掐十王等合用。如见山根穴有青筋
暴露,是有惊风或内寒的现象。(称望山根)
5、 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当百会前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指腹轻轻揉之,称揉囟门;先用两拇指指腹自前发际向上轮换推
至囟门(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再自囟门向两边分推,称推囟门。
作用:镇静,醒神,通窍。
主治:惊风,头痛,抽搐,鼻塞,丑血。
次数:50-100 次
临床:治惊风,常与掐精宁、威灵等合用;治鼻丑、鼻塞,多与黄蜂入洞等合
用。小儿 18 个月内囟门未合,手法宜轻柔,不可用力按压。
6、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高骨微下凹险中。
操作:以中指按于穴位上揉运之,称运耳后高骨
作用:解表发汗,镇惊除烦。
主治:伤风感冒,惊风抽搐,烦躁不安。
次数:24-50 次
临床:运耳后高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用称之为“四大手法” ,专治
感冒、头痛、头眩、目赤痛。若用于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五指
节等合用。
躯干部穴位
1、 乳旁
位置:2 分。
操作:用中指或指揉之,称乳旁
作用:理气化痰、止
主治:胸闷呕吐咳嗽痰鸣
次数:100-300 次。
临床:此穴常与揉时操作,能理气化痰的作用。操作时以中指
和食时按于两穴上揉之。推揉 中,揉、中对由
塞而有效。
2、 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保健推拿穴。
位置:腹部。
操作:用心或四指在腹部做顺方向(或方向)抚摩,称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腹,腹痛,呕吐泻,便秘消化
次数: 500-1000 次。
临床:腹常与揉、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小儿厌食。与
揉中或推中合用,对食积呕吐较好的疗效。
3、 腹阴阳——善治乳食停滞胃气逆所引起之恶心、呕吐、腹
位置:自中向两软肉处,一直线。
操作:用两手、中、小指指腹,或拇指指腹,自中下向两
推,称分腹阴阳,或称分推腹阴阳
作用:消食化滞降逆
主治:乳食停滞呕吐,腹消化
次数:100-300 次。
临床:常与运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泻者慎用。主
脾胃
4、
位置:肚脐正中。
操作:以心或中指端在中揉之,称方向揉为泻,
揉为补,揉之为平补平泻。以拇指、捏挤肚脐周围,至轻血为止,称
捏挤肚脐
作用: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主治:泻,呕吐,腹,腹痛,消化便结肠鸣
次数: 揉100-500 次;捏挤肚脐数次。
临床:补能阳补虚,泻能泻下,平补平泻能之。多用于先天不,后
失调湿凝聚乳食停滞。“龟尾腹、揉”,治疗腹泻效
较好
5、 丹田——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位置:小腹部。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四指,或揉或,称丹田摩丹田为补,
为泻;以拇指或向下直推,称;以拇指指腹或丹田
时轻压按,吸气略随而起,称丹田
作用:培肾固本寒,分
主治:小腹痛,疝气遗尿,小便短赤,小便闭
次数: 揉、推为 100-300 次;3-5 分钟;按 1-3 分钟。
临床:治遗尿经、揉二马;治尿闭便赤,多门等。
6、 肚角——止腹痛(各种腹痛可)的要穴。
位置:脐旁、腹部两侧的筋。
操作:用拇、、中指,自处拿住肚之,称肚角
作用:止腹痛,除腹
主治:腹痛,腹,泻
次数: 1-3 次(不可多拿)。
临床:尤其对湿和食积腹痛,效果更佳风,能强止痛的
7、 天骨——主治恶心呕吐
位置:后,骨下,后发际正中至大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指或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
摘要: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穴位1、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次数:24-50次。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2、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推直眉梢,称推坎宫。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次数:24-50次临床...

展开>> 收起<<
小儿推拿穴位.doc

共13页,预览4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13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