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流程图

2025-08-18 999+ 227.5KB 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治疗(ET)流程图
启动介入治疗流程(附:适应症和禁忌症)
确立责任大血管闭塞诊断,评估是否适合进行介入开通(前 6-8h,后 24h
1. 只要可能,那么在考虑行机械取栓治疗之前,必须应用无创影像证实存在颅内
血管闭塞 (欧洲卒中组织 A类推荐, 1a 级证据)
2. 如果无法获得基线血管影像,那么 NIHSS 3小时内 9分,3-6 小时内 7分,可
以预示存在大血管闭塞 (欧洲卒中组织 B类推荐, 2a 级证据)
3. NIHSS 评分 8分或 10 分以上作为判断大血管闭塞的指标,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均
80%左右 (中华神经科 2017 3月第 50 卷第 3)
完善医患沟通,获取之情同
rt-PA 及尿激酶的使用剂量高度个体化,一般不
超过静脉溶栓剂量的 1/3,推荐每 10min 经指引
导管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以最小剂量达到
再通目的
① rtPA 0.3mg/kg(最大剂量为 30mg)
② 尿激酶 30 万-50 IU
依据指南要求开展静脉溶栓
确立急性脑梗死诊断,快速完善临床及影像评估,决定是否静脉溶
规范化药物治疗
局麻/全麻,股动脉穿刺
完成选择性脑血管造影,确定介入治疗的目标血管,选择合理的介入治疗模式
1. 对完成 rt-PA 治疗的患者可不用肝素化处理
2. 对未行静脉溶栓的患者常规按体重计算(30U/Kg)或经验性给予肝素 2000u
主要模式
机械取栓
球囊碎栓球囊成形+支架植入 动脉溶栓
1. 术前未使用静脉溶栓,应注意及时足量地加用
抗血小板药物,一般常规需服用达到负荷剂量的抗
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300mg+氯吡格雷
300mg),并在术后持续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1个月,之后据经验或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长
1抗血小板药物
2. 于手术再通前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而言,是
否使用及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争论焦点
之一
3. 据患者个体化情况做出临床决
术中监测
心电监测及管理
② 血氧监测及管理(血92以上)
管理(每 3-5min ,闭塞血管开通后,血控制比20-30mmHg
低于 90/60mmHg
术中并
① 颅内 1.5 -15肝素抗血,予鱼精蛋白中和(1:1-1.5rt-PA 血,用新鲜冰冻
复查 CT 了解科指决定体治疗方案
② 脑血管栓塞 a 对可能导致严能缺的主血管应积极干预,选机械取栓
b 大脑中动脉 M3 远、脑后动脉 P2 远等次级分支血管栓塞,或支作后
血管分支闭塞视具体情况而有所,无须求血管影像上的完美。
c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抑制剂(如替罗非班一定的应用,不建议在未经
考虑的前提下应用尿激酶rt-PA 溶栓药物
血管再通后闭塞 可考虑急诊支架入或动脉静脉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抑制
评估
1.术中再通影像评估
其中 0 级代表注,3 级代表完全恢复血流注,2b 级和 3 级示再通成
2.性颅内 CT 示任何部位的颅内血并 NIHSS 评分>4
临床随访
术后 24h131年使用 mRS NIHSS 评分对患者神经能进行评估(附:mRS NIHSS 评分
AIS-ET 术后监测围手术期管理
术后抗治疗
取栓治疗的合并非瓣膜心房纤颤心源性栓塞患者,在分评估风险后可依一般急性缺血性卒中抗栓治
策略于术后 7~14 d启动抗治疗
术后全身多系统功监测和管理
1.气道管理 持脉氧饱和度(SAO2)94%以上存在气道维护困难的患者应期开放气道;同时良好的体位、
高床头、口腔护理能够降低卒中相关肺炎发生率
2.术后常规应进行肌钙蛋白、BNP、心电、胸片、声心动图的监测。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注意体液平
避免过高
3. 术后出现发热,应常规进行降钙监测鉴别发热原因,无论何种情况,温>38 时均应积极处理
热。
4.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推荐在发病24~48 h内开始肠营养,无法进行营养治疗或营养治疗不达标的患者
应在 7~10 d内启动肠外营养治疗,同时应该避免高血发生
5. 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的预,推荐间歇气压疗法或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
术后并症处理原则
(一) 症性颅内
围手术期格的血压控制可以降低性颅内血的发生率
() 高
给予适静,化的控制,适脱水治疗及其他相关症的预仅有水肿的患者不应停止
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对合并颅内血肿伴有占位征象者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等治疗
() 血管再闭塞
选机械取栓,取栓失败,可考虑包括和球囊辅助的机械碎栓治疗同时可用溶栓药物,包括尿
激酶rt-PA 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a 受抑制剂(如替罗非班)
() 其
血管夹层、应激性溃疡、心血管并穿刺部位剂过敏肾病等参照一般处理标
术后一般监护和血管理
1. 12h NIHSS 每 30min 12-24h 2h 出现严头痛、压、恶心、呕吐。应及时评估
NIHSS 评分,并急诊 CT,以便发现出化和高
2. 第 2 日复查血常规、凝肾功、心肺功检测术后 24 h常规复查影像(建议头 MRI+MRA),以
及血管开通情况
3. 股动脉穿刺情况观察(30min 至少 20),24h 后再次查股动脉穿刺
4. 术前术后 24 h内血<180/105 mmHg,术后存在高风险的患者应在分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及全情况
的基础下维持血压至低水平,对分患者收缩压降低至 120~140 mmHg 左右
5. 急性血管开通情况不血管再闭塞倾向的不控制压至低水平,同时应避免围手术期血
围手术期抗血小板和治疗
1术中术后可经静脉推注后,给予替罗非班持续入治疗(0.15 μg·kg1·min116~24 h)并在术后
阿司匹林 100 mg+氯吡格雷 75 mg 治疗时重使用替罗非班 4 h。
2术后 24 h 复查 CT 血并据血管开通情况,可启用阿司匹林 100 mg+氯吡格雷 75 mg 抗治疗 1~3 个
月,之后可为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治疗
3.急诊支架入术前应予服用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300 mg 及氯吡格雷 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
100 mg+氯吡格雷 75 mg 1~3 个月,后抗治疗
4如术后出现非进展的无症性颅内血,在分评估风险的基上,可选择后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
5. 期应给予类药物治疗(10~20 mg 瑞舒伐、40~80 mg 托伐)
摘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治疗(ET)流程主要包括:首先确立责任大血管闭塞诊断评估是否适合介入开通(前循环6h内后循环24h内)机械取栓前需无创影像证实颅内血管闭塞NIHSS评分可预示大血管闭塞。完善医患沟通后依据指南开展静脉溶栓并决定是否行血管内治疗。术中通过选择性脑血管造影确定目标血管选择机械取栓、球囊碎栓等介入治疗模式并严格监测心电、血氧、血压。对于未使用静脉溶栓的患者需加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后持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个月。疗效评估包括术中再通影像学评估及术后24h、1月、3月、1年的临床随访。术后需进行多系统功能监测和管理包括气道管理、心功能监测、发热处理、营养治疗及深静脉血栓预防。针对症状性颅内出血、高灌注综合征、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有相应处理原则。术后一般监护和血压管理、抗血小板和他汀治疗也需严格遵循指南。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包括年龄、发病时间、影像学检查等禁忌证则涵盖出血倾向、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NIHSS评分用于评估神经功能缺损ASITNSIR侧支循环评估系统用于评估侧支循环情况mRS评分则用于评估患者残障程度。

展开>> 收起<<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流程图.doc

共9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9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