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后抗凝治疗
取栓治疗的合并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在充分评估出血风险后可依照一般急性缺血性卒中抗栓治
疗策略于术后 7~14 d启动抗凝治疗
术后全身多系统功能监测和管理
1.气道管理 维持脉氧饱和度(SAO2)94%以上;存在气道维护困难的患者应早期开放气道;同时保持良好的体位、
抬高床头、足够的口腔护理能够降低卒中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2.术后常规应进行肌钙蛋白、BNP、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的监测。对于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注意体液平
衡,避免血压过高。
3. 术后出现发热,应常规进行降钙素原的监测以鉴别发热原因,无论何种情况,当体温>38 ℃时均应积极处理发
热。
4.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推荐在发病后24~48 h内开始肠内营养,无法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或营养治疗不达标的患者
应在 7~10 d内启动肠外营养治疗,同时应该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
5. 常规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推荐采用间歇气压疗法或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
术后并发症处理原则
(一) 症状性颅内出血
围手术期严格的血压控制可以降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二) 高灌注综合征
给予适当的镇静,强化的控制血压,适当的脱水治疗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仅有脑水肿的患者不应停止抗
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对合并有颅内血肿伴有占位征象者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等治疗
(三) 血管再闭塞
首选机械取栓,若取栓失败,可考虑采取包括导丝和球囊辅助的机械碎栓治疗;同时可采用溶栓药物,包括尿
激酶、rt-PA 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a 受体抑制剂(如替罗非班)。
(四) 其他并发症
血管夹层、应激性溃疡、心血管并发症、穿刺部位并发症、对比剂过敏、对比剂肾病等,参照一般处理标准
术后一般监护和血压管理
1. 12h 内NIHSS 评分每 30min 一次,12-24h 每 2h 一次,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呕吐。应及时评估
NIHSS 评分,并急诊 CT,以便发现出血转化和高灌注
2. 第 2 日,复查血常规、凝血、肝肾功能、心肺功能检测,术后 24 h常规复查影像(建议头 MRI+MRA),以明确
病灶及血管开通情况
3. 股动脉穿刺点情况观察(30min 一次,至少 20次),24h 后再次查看股动脉穿刺点
4. 术前至术后 24 h内血压应<180/105 mmHg,术后存在高灌注风险的患者应在充分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及全身情况
的基础下维持血压至较低水平,对于大部分患者收缩压降低至 120~140 mmHg 左右。
5. 急性血管开通情况不佳或有血管再闭塞倾向的不宜控制血压至较低水平,同时应尽量避免围手术期血压波动
围手术期抗血小板和他汀治疗
1.术中至术后可经静脉推注后,给予替罗非班持续泵入治疗(0.15 μg·kg-1·min-1,16~24 h)。并在术后桥接
阿司匹林 100 mg+氯吡格雷 75 mg 治疗时重叠使用替罗非班 4 h。
2.术后 24 h 复查 CT 未见出血并根据血管开通情况,可启用阿司匹林 100 mg+氯吡格雷 75 mg 双抗治疗 1~3 个
月,之后可改为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长期单抗治疗。
3.急诊支架置入术前应予服用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300 mg 及氯吡格雷 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
100 mg+氯吡格雷 75 mg 1~3 个月,后改为长期单抗治疗。
4.如术后出现非进展的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在充分评估出血风险的基础上,可谨慎选择后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
5. 早期应给予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10~20 mg 的瑞舒伐他汀、40~80 mg 阿托伐他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