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3—1995

2025-09-05 999+ 18KB 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31995
 
猩红热是由 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侵犯 515 岁儿童,是儿童常见传染
病之一。少数病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
体健康。是我国乙类的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佑安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莲芝、吴昌明。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猩红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猩红热的诊断和防治。
2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2.1 诊断原则
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须依赖病原学的检查。
2.2 诊断标准
2.2.1 流行病学资料
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可在潜伏期内有与猩红热病人,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
丹毒病人接触史。
2.2.2 症状体征
2.2.2.1 普通型猩红热
2.2.2.1.1 起病急骤,发热,咽峡炎,草莓舌。
2.2.2.1.2 12d 内出皮疹弥漫红,其间小猩
色红点疹,压之褪色,亦可呈“鸡皮疹”或“粟粒疹”。皮肤皱褶处有密集的红点疹。
皮折红线(即巴氏线)。同时有杨梅舌和口周苍白。25d 后皮疹消退。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
脱皮。
2.2.2.2 轻型猩红热: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轻。
2.2.2.3 中毒型猩红热:严重的毒血症,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和感染性休克。
2.2.2.4 脓毒型猩红热:表现为严重的化脓性病变。咽峡炎明显,可坏死咽部
症常周围蔓延,引近器化脓性病引起血症
性化脓性病变。
2.2.2.5 外科产科型猩红热:皮疹常周围首先明显,常
峡炎。
2.2.3 实验室检查(见附录 A)
2.2.3.1 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2.3.2 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A组链球菌。
2.2.4 例分
2.2.4.1 疑似:发热,猩红热样皮疹2.2.3.1
2.2.4.2 临床诊断病具备 2.2.4.12.2.2 任何
2.2.4.3 确诊病具备 2.2.4.22.2.3.2
3 猩红热的处理原则
3.1 防原则(见附录 B)
从控制传染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着手
3.2 治疗原则(见附录 C)
3.2.1 及对症治疗。
3.2.2 病原治疗应及时应用首选青霉素 G,疗程 57d
3.2.3 毒型、脓毒型外科型的治除积极抗治疗给予抗克和持疗
法,要时外科处理。
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猩红热的实验诊断
A1 A 组链球菌的分离
A1.1 标本集:采取拭子口炎性分泌物等标本。
A1.2 离培养:可线接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落形态及
成灰白色、不透明、表面光滑乳光0.50.75mm圆形突起的小菌
周围形成 24mm 限分明、完全明的。进涂片革兰染色
为呈链状排列革兰球菌,菌圆形直径 0.51.0μm链状
一。分纯后进一步鉴定。
A2 A 组链球菌的
A2.1 般鉴定:可用以下试加以鉴定。
A2.1.1 95(每纸片含 0.04 )感,即
10mm 上。法是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用棉棒将被检菌的肉汤培养物
后,用镊取杆肽纸片粘平板上,于 3537℃培1824h 观察结果大于
10mm 感,小于 10mm 耐药
A2.1.2 S×T 验:S×T 纸片含三甲氧苄氨嘧啶 1.25mg 磺胺甲基异恶唑 23.75mgA
链球菌对 S×T 不敏感。操作方法同上。
A2.1.3 酵试验:本菌酵葡萄糖麦芽产酸不产
酵菊糖阿拉伯糖棉子糖
A2.2 分群定:
A2.2.1 沉淀Lancefield 盐酸
法及30mL
ToddHewitt 中,接链球菌后,353724h3000r/min 30min
清液将沉淀物悬浮 0.5mL 0.85盐水中。于 1.05kg/cm(上标)2(上标)
15min沉淀C原,用。
小的管中进行。先将抗清加管中,再沿徐徐加入(C 原,可
盐水稀110120……)1520min 后,两液接触出现白色淀环性,
则为性。
A2.2.2 葡萄球菌 A(SPA)分群法:先制备 sPA 将金葡菌接种琼脂斜面
3524h 培养后用 pH7.4 PBS 20mL 洗下培养物沉淀复洗涤两次加至容量
加甲使最终0.53h8030minPBS 2次以
10%溶液加硫柳汞使最终浓110000A链球菌

标签: #猩红热

摘要:

《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3—1995》摘要本标准由卫生部提出北京佑安医院起草规定了猩红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猩红热的诊断和防治。诊断标准1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确诊依赖病原学检查。2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潜伏期内有相关接触史。症状体征:普通型起病急有发热咽峡炎等症状12天内出疹;轻型症状轻;中毒型有严重毒血症;脓毒型有严重化脓性病变;外科或产科型皮疹先在伤口周围出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链球菌。病例分类:疑似病例有发热和猩红热样皮疹;临床诊断病例具备疑似病例及症状体征任何一项;确诊病例具备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病原学证据。处理原则1预防原则: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着手。2治疗原则:一般及对症治疗:强调卧床休息病愈后观察至病程三周。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G疗程57天。特殊类型治疗:中毒型、脓毒型、外科型除抗菌外给予抗休克和支持疗法必要时外科处理。

展开>> 收起<<
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3—1995.doc

共4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