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025-08-18
999+
25.5KB
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病理
1、高脂血症
血低密脂蛋白(LDL)增高是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血高密度脂蛋白
(HDL)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2、高血压
血压增高时,血流对血管壁的切应力(血流冲击力)较高,内压升高引起
动脉壁张力、血流速度梯度等改变可能与高血压对动脉壁的直接机械作用有关;
与高血压有关的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儿茶酚胺等可导致动脉壁代谢
的变化、内皮细胞损伤。
3、吸烟
尼古丁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使内皮细胞发生形态改变,细胞间隙失去复
杂性而导致其通透性增加;能抑制内皮细胞产生前列环素,并促进产生 TXA2
样物质,使 PGI2/TXA2 比例下降,其结果会加速血小板的聚集而导致血栓形
成。
4、年龄与性别
动脉硬化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动脉硬化可发生于儿童、年轻人,
但多发于中年以上。
5、糖尿病
糖尿病伴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高,是其主要致死原因。糖尿病病人动脉
硬化的发病率比同龄非糖尿病人高 2~6倍。糖尿病加速动脉硬化发展的可能
机制为:(1)脂质代谢紊乱;(2)高凝状态;(3)细胞因子的作用;(4)高胰岛素
血症。
6、遗传因素
Adlerberg 早在 1949 年就提出遗传因素在动脉硬化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不同种族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并有家族聚集现象。
7、其它因素
饮食因素,体力活动缺乏,体力劳动者动脉硬化的发病率低,精神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等
发病机理
1、脂源性学说
此学说基于高脂血症与动脉硬化的密切内在联系。
2、损伤反应学说
动脉硬化的实质是血管 EC、SMC 受到各种因素损伤而发生的一种过度的
炎症性—纤维增殖性反应,有大量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血管调节因子参与这
一过程;并指出大量巨噬细胞、LC 的出现,提示动脉硬化不仅是一个炎症反应
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免疫反应过程。
3、致突变学说
此学说由 Benditt 等于 1973 年提出,认为动脉硬化斑块是由一个突变的
SMC 产生子代细胞,迁入内膜分裂、增殖而成,SMC 为单克隆性的。引起突
变的原因可能是某种化学致突变物或病毒。。
4、受体缺失学说
LDL 可与细胞表面特殊受体结合,LDL 受体数目因细胞分裂速度、细胞年
龄及对胆固醇需要而不同,细胞内胆固醇增多可使表面 LDL 受体减少;该通路
使LDL 降解,并能调节胆固醇的摄取及贮存。
5、炎症和免疫学说
近年来,动脉硬化与炎症、免疫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6、血流动力学说
血流动力学因素和解剖因素。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和分期
临床表现
1、初发症状
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为肢体畏寒怕冷伴肢体发凉,寒冷刺激可使小动脉痉挛
引起疼痛,即所谓温差性疼痛。有时可以出现下肢的酸痛或沉重感,抬高患肢
可诱发体位性疼痛。同时出现下肢特别是足趾麻木,多主诉下肢有蚁行感。
2、间歇性跛行
是本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之一,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出现跛行的早晚各异。表
现为活动之后出现血供不足,从而产生肌肉疼痛、痉挛或疲乏无力。必须停止
活动或行走、休息 1~5分钟后才能缓解,再继续行走相同的距离又出现疼痛。
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时间称为跛行时间,其行程称跛行距离。间歇性跛行
的距离一般为300 米左右,行走的速度相同则跛行的距离也相同。
3、静息痛
病变晚期在休息状态下也发生疼痛,最初在足趾发生难以忍受的疼痛,其
后可发展至足底及踝部,疼痛分布的范围各异,一般在患肢末端,不是特殊的
神经分布区。特别是夜间于病人平卧 10~20 分钟后发生,常通过下垂足部及
行走缓解疼痛,再次平卧入睡时因流体力学关系且动脉压降低,缺血症状更为
剧烈,严重影响病人睡眠和日常生活。
4、足趾溃疡或坏疽
晚期可出现足趾紫绀、皮肤发亮、趾甲变厚变形等。病变继续发展将产生
局部肿胀或水泡,进而产生自发性溃疡或坏疽,轻微的外伤即可加重局部的破
溃。溃疡、坏死一般发生于两趾之间、足趾尖及足趾受压部,向上可累及足部
和小腿,但不超过膝关节。多发生干性坏疽,合并感染者可产生湿性坏疽及中
毒症状。
5、其他症状
病变部位较高可产生腰痛、阳萎等症状。少部分病人可有缺血性神经炎,
患肢常有与感觉神经分布区域一致的麻木、烧灼感、由上向下放射到整个肢体
的闪电样疼痛。该症状的轻重主要取决于缺血程度和病人痛阈的高低。尚可发
生费用性肌萎缩及关节僵直、屈曲挛缩。
分期:
临床上常用的分期为Fontaine 分期。该分期比较有临床意义。1991 年由美
国纽约的爱尔伯特-爱因斯坦医院提出,详见表1。
表1 ASO 的Fontaine 分期
摘要:
展开>>
收起<<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摘要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发生于下肢病因多样包括高脂血症(LDL增高、HDL降低)、高血压、吸烟、年龄增长、糖尿病、遗传因素等。发病机理涉及脂源性学说、损伤反应学说、致突变学说、受体缺失学说、炎症和免疫学说以及血流动力学说。临床表现包括肢体畏寒怕冷、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足趾溃疡或坏疽等。临床上常用Fontaine分期法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诊断需结合视诊、触诊及特殊检查如节段性测压、血管彩超、CT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及血管造影等。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鉴别要点在于性别、发病年龄、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理过程及血管造影表现。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性治疗(戒烟、控制高脂血症、运动疗法等)、药物治疗(血管扩张药、抗血小板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等)、介入治疗(PTA及支架植入)、基因治疗(导入促血管再生基因)及外科治疗(根据病变形态选择不同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