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全文)

2025-10-18 999+ 24KB 1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全文)
目前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
脑血管病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 20 世纪 80 年代至本世纪初,中
国世界卫生组织监测心血管疾病的趋势和决定因素研究(BMONICA)前瞻
性研究(调查人群涵盖我国 16 个省市约 330 万人)和 1986 年全军脑血
管病流行病学协作组回顾性研究(研究人群涵盖我国的 29 个省市 580 万
人),脑卒中病死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 20%、占农村死亡人数的
19%;全年龄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116/10 万,平均年龄标化患病率
为 3/1000,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 80%。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所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
子脱落引起的脑动脉栓塞和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
病的丰要病因之一。据国内外报道,20%~3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直
接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狭窄。因此,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预
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发展即脑梗死的发生;其二是解除颈动脉狭
窄所引起的一系列脑缺血症状。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Batherosclerosis).大动脉炎
(takayasuBarteritis)及纤维肌肉结构不良(BfibromuscularBdysplasia)等;
其他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
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约 90%的颈动
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在我国中青年患者中,大动脉炎也是比
较常见的病因。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在粥样斑
块的基础上,可以产生附壁血栓和微栓子脱落;斑块内出血、纤维化和
钙化引起狭窄进行性加重;血管壁溃疡、夹层及动脉瘤形成产生局部血
流动力学改变等病变化。最导致颈动脉狭窄、闭塞及脑组织的缺血
和梗死。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
颈动脉内膜剥(BcarotidBendarterectomy,CEA)。CEA曾被认为是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标准方法介入治疗包括颈动脉支架成形(BcarotidBa
rterBstenting,CAS)和颈动脉球囊血管成形。CAS由于其微适应
证广来得到临床医师广泛认可。CAS 能否取代 CEA 成为公认
的标治疗方法临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严格 CAS适应证规范操技术中和围手术期并发症,
华医学分会介入学组特召集业暂制定此共识以供
临床参考。此共识是根据家的临床经验参考相关文献制定的,缺
我国自己经过严格科设计的大样本、中心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因
进一步完善。本学组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心研究,不断总
经验完善指南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颈动脉狭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和的缺血症状。病变累及大脑前
供血动脉即颈、颈内动脉者,可有头晕头痛晕厥、一黑矇
失明等症状;典型临床症状为短暂脑缺血(BtransientBischemicBattac
k,TIA),即一肢体无力和麻木,以及短暂偏瘫发作。病变累及大
脑后循环动脉者可出现椎动脉缺血表现,如眩晕晕厥和恶心
等。重者可发生卒中即脑梗死。
脑梗死根据累及的部可产生不临床表现,如偏瘫语言
障碍等,重者可发生昏迷甚及生。也有部分患者仅表现
白质缺血引发的功能神经损害,如记忆力、计算能力或定减退
嗜睡等。体检: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减弱消失,可及颈
动脉血管杂音视网膜贫血等。
二、影像检查方法
目前,颈动脉狭窄常影像检方法包括彩色血流多普勒超声(BCF
DS)、CTA、MRA、DSA 和血管内超声(ⅣUS)。除急诊患者以外,
至少进行以下两项影像检查以相互印证
1.CFDS:包括实时声像图检查、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查和三维血管
像检查等,能准确提供病变围、狭窄程度、斑块性、管壁厚度
血流速度信息是,CFDS 诊断果受操作者的经验设备情况
较大,适用于可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查。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摘要: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摘要如下:脑血管病是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而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其主要病因之一203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直接由颈动脉狭窄引起。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等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其中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因微创和适应证广而受认可但能否取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成为标准方法尚存争议。本共识旨在规范CAS操作减少并发症但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证实需进一步完善。诊断方面颈动脉狭窄主要表现为脑和眼的缺血症状DSA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治疗上共识明确了适应证、禁忌证并详细介绍了术前准备、治疗方法、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强调了术中血压控制、颈动脉窦压力反射处理、抗凝药物使用等关键环节。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继续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发症防治方面脑梗死是最主要并发症使用EPD和有效的抗栓治疗可减少其发生此外共识还介绍了其他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最后共识提出了疗效评价标准和随访建议。

展开>> 收起<<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全文).doc

共11页,预览4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11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