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波、锯齿波、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复合波与多形波;睡眠状态时的脑波:驼
峰波:又称顶尖波。在浅睡期出现;睡眠纺锤波:又称 σ节律,12-14Hz 的波。
在中睡期出现)。位相:一个波由基线向上、下偏转便产生位相,向上为负相,
向下为正相(正常人中除额部与顶枕之间位相常相反外,在同侧半球其他部位
前后(或左右)两个导联之间出现位相倒置是应属于异常)。
脑电图的频率,从~30Hz 是为目前普遍使用于临床的频率范围(脑电图
仪常用的有 16 导、24 导、32 导;滤除高于 30Hz 或60Hz 以上的高频信号,
因一般的脑电图有用信号在 30Hz 以下;滤除低频信号,降低低频干扰(呼吸、
动作等)的影响,通过选择时间常数来限定和滤除低频信号。常用秒和秒)。
脑电的振幅,从几微伏到几百微伏。脑电图波形的相位,也称波的极性,以波
形基线为标准,朝上的波称为负相波,朝下的波称为正相波。两个波顶之间的
时间差称相位差,相位差一般用时间 ms 表示。
一般概念:
1)背景活动:在脑电图描记中,除了阵发或局限的显著变动部分外,其
表现为占优势的持续的活动。
2)调幅:背景活动的波幅表现有规律地增高和减低呈纺锤状/梭形。在临
床脑电图中,a节律常表现为这种调幅现象。称”a调幅现象“。
3)调节:也叫波率调节,每秒频率的差数叫频宽。一般说,波率调节指a
节律与稳定性而言。同一部位导出的脑波的基本频率前后相差不应超过1Hz,
在不同部位导出的脑波基本频率相差不应超过2Hz。
4)弥漫性a节律:a波减慢,波幅和指数增高,调幅明显,呈同步性出现
于大脑各区,特别是额、颞区明显。
5)a波前移现象:顶、枕区a节律出现减少,额、颞区 a节律出现率明显
增加,且额、颞区 a波振幅高于顶、枕区。
正常波:
1)α波和 α节律:α波乃每秒 8~13 周波范围的电活动,而重复节律性
地出现的 8~13 周波活动谓之α节律。α波和节律波幅的范围为 50~100 微
伏。大脑各区均有α活动和 α节律,不过以枕部最为明显。枕部平均波幅为 50
~70 微伏,其它部位平均为10~30 微伏。睁眼时α波消失,闭眼后又出现。
2)β波和 β节律:β波是每秒 18~30 周波范围内的电活动。波幅为
20~50 微伏。β波以额区和中央区为最明显,6%正常人的脑电图以 β波为主。
3)γ波:为每秒 35~45 周波的脑电活动。波幅较低,约为α波波幅
之半。额区及前中央区最多。
4)δ波和 δ节律:系指每秒~3周波的电活动。正常 δ波的波幅为 10
~20 微伏,出现在额区,不以纺锤样出现,且不得多于 8~10%,其它各区则
少于 5%。δ活动为儿童的(正常)主要波率。
5)θ波和 θ节律:θ活动的波率为每秒 4~7周波。波幅为 20~40 微
伏,是正常儿童的主要脑电活动,两侧对称,颞区多见,可达 25%,但不以纺
锤样出现。
6)σ波:波率为每秒 14~17 周波的脑电活动。临床意义不明。
异常波:
1)棘波:在走纸速度为3厘米/秒的纸速下,脑电波的电位变化呈陡直上
升和下降,与 a波相比呈极端尖锐的一种波,极性多为阴性,是癫痫的特异性、
发作性放电现象之一,但棘波不是癫痫的同义语。棘波也可见于颅内炎症、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