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2025-10-16 999+ 19.5KB 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
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
治疗的 DVT 引起的栓塞是患死亡的主原因,病率极高。于手术相
关的 DVT 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了解 DVT 的相关知识可帮
护理人员提高对 DVT 的觉,对于围手期的者采取积极预措施减少
DVT 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 围手术期患者 DVT 的发生机制
要预防 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
引起静脉血栓的 3 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
– 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 C 乏、蛋白 S 乏、蛋白 C 性抵抗、V
子和 R5.6Q 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
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
– 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
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
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 DVT 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 DVT 史和
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
激素根据因素,可DVT 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DVT 预防原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 手术前:
– 术前准备病人禁食禁水行胃肠减如补水不足常致
病人脱水、血容量足状,使,继导致液高
状态。
– 2. 手术中:
– (1) 病人下肢动(,)会使肢静血流
滞,组织血并导致细胞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溶解,
脉血形成卧床、下肌肉退,之捆,甚
压迫后,静脉障碍,最终发生下肢 DVT。
– (2) 麻醉血管张,肌肉力减退,能减退,
流减少、滞。
– (3) 术中使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伤、
误切,静塞、静脉或者静脉和内损伤,
激活凝血机制诱发血栓。
– (4) 任何,手术时血休克
神经休克过敏休克等,可因低血时间而使血流滞缓。
– (5) 静脉血栓形成是指纤维蛋白红细胞以血小板和白细胞静脉
内形成凝;血管损伤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组织伤和发
生炎症时因子可损伤内皮,诱发静脉血栓,素1和
肿瘤因子,组织子和纤溶酶原活物-
1,降低血栓调节蛋白。
– 3. 术后凝血机制
– (1) 术后病人常继续禁食禁水,或病人思饮食,进一致血
不足。 (2) 术后卧床,制动及下肢包是下肢 DVT 的重要原因。
– (3) 围手术期血药物的用。
– (4) 手术后怕出而停用抗凝药物,致凝血增强
摘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术后常见并发症血栓后遗症可能致残未及时诊治的DVT引发的肺栓塞更是患者死亡主因。由于手术相关的DVT症状易被忽视故了解DVT知识提高警觉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DVT和肺栓塞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DVT的发生机制涉及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和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高凝状态、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等可分为高、中、低三级。DVT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具体措施涵盖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避免长时间制动和血管损伤、术后早期活动及合理使用抗凝药物等。围手术期DVT症状隐匿诊断有一定难度但仔细检查相关体征及时发现并不难必要时可依靠超声、MRI、静脉造影等辅助检查。DVT与PE密切相关预防DVT也是预防PE且DVT治疗效果不理想故应重视DVT预防。DVT预防总原则包括对有出血倾向的静脉血栓高危病人予机械性预防、谨慎使用预防性抗凝治疗、考虑病人肾功能状况选择抗凝药等同时给出了不同条件下推荐的预防剂量及对外科手术、骨科手术、妇科手术等患者的具体预防建议。

展开>> 收起<<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doc

共6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6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