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胸痹

2025-10-15 999+ 28.5KB 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医内科学——胸痹
细目一:概述
  一、胸痹的概念及源流
  1.胸痹的概念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
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胸痹的源流
  胸痹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灵 · 厥病》有“真心痛”之说,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
发旦死。”
  《金匮要略》对胸痹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的治疗方法十分丰富。
  明清时期,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如《玉机微义·心痛》中揭示胸痹病证不
有实证,亦有虚证。
  《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
  《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二、《金匮要略》对胸痹证治的认识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且把病因病机归纳阳微
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
候,制定了瓜蒌薤白白酒汤九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体现了辨证论治
的特点。
  
  三、本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见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
梗死),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系疾病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胸痹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
  因:寒邪内
  
  二、胸痹病机、发展趋势及虚实者的内其转
  胸痹心,脏。病机为心脉痹。病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阴伤、及气,阴虚;标实为瘀血、
,痹胸阳。病理演轻者胸阳,阴寒之邪上重者则为交阻
胸中,气机痹。严重者部分心脉然闭气血见心痛,
为真心痛。
  
  细目三:诊断和类鉴别
  
  一、本病的诊断要点
  1.前区憋痛,甚则痛彻背、
反复或持续,常有心、气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钟可缓解。严重者肢冷
面色苍白,唇甲,心跳加快失常等候,生猝死。
  3.见于中年以上,常因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食,感冷而诱发。
  
  二、胸痹与饮、痛、真心痛的鉴别
  1.胸痹与饮的鉴别
  饮、胸痹有胸痛,胸痹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等部位放常因
寒、饱餐、情绪激动、而突后可缓解为胸
痛,持续多伴咳唾呼吸重,肋间饱满
系证候。
  2.胸痹与痛的鉴别
  心在上,在心下,脘当痛之称,相近;胸痹之
胃脘部,极易混淆痹以闷痛为主,为饮食有关
可缓与饮,以为主间较
嘈杂气、呃逆部证候。
  3.胸痹与真心痛的鉴别
  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症见心,甚
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重证候。
  细目:辨证论治
  一、胸痹辨证:虚与实、标与本及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首先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痰浊、血
瘀、寒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虚的不同。
  二、本病的治疗则及体治疗方法
  治疗应先标,本;先从后再予扶据虚
标本的主兼顾同治。标当泻对气、血瘀、痰浊而疏机、血化
温通阳、泄浊豁痰血通脉治法;本虚宜补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
等脏温阳益肾正脏偏衰尤其视补气之
不足。
  【须牢记的架构图】
  
摘要:

中医内科学——胸痹细目一:概述  一、胸痹的概念及源流  1.胸痹的概念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胸痹的源流  胸痹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灵枢·厥病》有“真心痛”之说,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对胸痹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的治疗方法十分丰富。  明清时期,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如《玉机微义·心痛》中揭示胸痹病证不仅有实证,亦有虚证。  《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

展开>> 收起<<
中医内科学——胸痹.doc

共5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5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