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

2025-10-14 999+ 19KB 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静脉炎
一、定义
静脉炎:由物理、化学、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内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内壁的炎症
表现,常表现为局部的热、痛、紧绷及胀感,沿着注射部位的血管会产生条索
状的红线、触诊时有发热、发硬的感觉。
渗出: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
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是最常见的外周静脉治疗相关性并发症。轻者出现
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
外渗: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和发疱剂或液体输入了周围
组织。症状和体征包括:局部红肿、疼痛、肿胀、发热或发凉,输注速度减慢
漏出2-4周发生局部组织坏死。
二、静脉炎和渗出分级标准(美国INS标准)
静脉炎分级
0级:没有症状
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摸到条索样静脉
4/
2.5cm,有脓液流出
渗出分级
0级:没有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伴有(无)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15cm,皮肤发冷,有(无)疼痛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皮肤发冷,轻到
中度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班、肿胀,水
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可凹陷性水肿,循环障碍,中等到重度疼痛,可
为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发疱剂或刺激性的液体渗出。(外渗在渗出临床表现
与分级中属于第4级)
由于渗漏药物的种类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别。高渗性药物,多为急性损
害,且此类药物外渗超过24小时多不能恢复,局部皮肤由苍白转暗红。碱性药
液渗漏后可能范围不大,但易累及深部。细胞毒药物外渗后,局部并无苍白,
而出现红斑,有的出现小水疱,形成硬结,4-5天后损伤边缘逐渐变硬,形成焦
痂和溃疡;病损部位与正常皮肤交接处有炎症浸润,皮下脂肪坏死范围较广。
三、预防及处理
一)静脉炎预防
1)操作者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手卫生原则
2)推荐选用上肢静脉作为常静脉输注和管的血管避免靠近腕部的静脉
管)
3)一般情况下,避免瘫痪肢体静脉管和输液
4外周静脉输注时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血管。切忌在同一条血
管的相同部位穿
5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PH、渗透度、剂量、药速度,选
适当的输注径并安排输液顺序
6)严格微粒通过静脉输液入血液循环
7护士够根据静脉炎的临床分级标准别静脉炎的征
8)对穿刺部位和规进行评估询问患者有无疼痛、发热、刺痛、
痛和其他
9必须待消毒液再行穿刺,以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二)静脉炎处理
1)外周静脉管部位出现静脉炎应立即拔除
2)血性静脉炎必要时遵医嘱进行溶栓
3有脓性分物,进行细菌培养

标签: #静脉炎

摘要:

静脉炎摘要静脉炎由物理、化学、感染等因素刺激血管内壁引发表现为局部热、痛、紧绷及胀感血管处有红线触诊发热发硬。渗出是输液时非腐蚀性药液渗到血管外组织是最常见外周静脉治疗并发症轻者局部肿胀疼痛重者组织坏死。外渗则指刺激性药液等输入周围组织24周内可致局部组织坏死。美国INS标准对静脉炎和渗出分级:静脉炎分04级从无症状到有脓液流出;渗出也分04级从无症状到可凹陷性水肿、循环障碍等(外渗属第4级)。不同药物渗漏临床表现有别高渗性药物多为急性损害碱性药液易累及深部细胞毒药物外渗后先现红斑后形成焦痂溃疡。预防静脉炎要严格无菌操作、选上肢静脉、避免瘫痪肢体置管、合理更换输液部位等;处理要立即拔管、溶栓、培养分泌物、消毒、用药或湿热敷等。液体外渗和渗出预防要评估风险、患者情况、药液性质选合适导管加强观察护理等;处理要终止输液、评估分级、注射拮抗药物、拔管、持续观察等。

展开>> 收起<<
静脉炎.doc

共4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