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眼病用药规律论述

2025-10-13 999+ 16KB 2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医药对眼病用药规律论述
  
 1 内障眼病用药数据结果
 本研究内障眼病患者 995 人次,入选处方 4750 张。出院诊断 85 项,前十
位的是:视神经萎缩、糖尿病性视膜病变、视膜色素变性、老年性白内障、玻璃体
出血、视膜中央静脉阻塞、葡萄膜炎、黄斑变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孔源性视膜
脱离。内障眼病用药,寒凉药、温热药分别为%和%。两者的用药频率均大于《中华
本草》分布比率;用药涉及 26 类,以活血化瘀药最为多用,其次是补气药、清热凉
血药、补血药、补阴药等(表 4);五味分析显示甘、苦、辛味药物占绝大多数,但不
同于外障眼病(表 5);归经分析显示,内障眼病用药,归肝经药物显着多于其他归
经,其次是归肾经药物(表 6)。
 2 讨论
 外障眼病用药分析外障眼病,以外邪居多,其中以风热侵袭眼睑最为常
见。风热壅滞,又可形成毒邪,毒邪蕴积,又可蓄腐成脓,形成眼睑脓毒疾患。文献
分析显示〔1-5〕:中医治疗外障眼病常用祛风清热、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等治法。
祛风清热法以辛散轻扬与寒凉清热药物为主,祛风散寒法以辛温发散、疏风祛邪
药物为主。《古今医鉴》曰:“目病固有火热,然外无风寒闭之,目亦不病,虽病亦
不甚痛。盖人感风寒,则腠理闭密,火热不得外泄,故上走窍而目病矣。散其外之
风寒,则火泻而痛自止。”所以发散风寒法一般多用于外障眼病初期,本研究结果
显示发散风寒药使用频率较高,与此中医理论吻合,提示眼病虽多火热证,但根据
“火郁发之”之理,不惟要用清热药,也要重视使用发散药,以散邪于外。另一明
显特征是,补气药位于外障眼病用药所有类别之首。眼病日久不愈,以清热药治疗
损伤阳气,治疗又当扶助正气。而扶中药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于外障眼
病用药的五味分析,也与用药类别合。苦味药其性多沉降,有泻火、燥湿
用;辛味药多发散疏解,有发解表理气窍等用;甘味药有补气血、
脾胃作用。而外障眼病风湿热邪病较多,故甘、苦、辛味药多选用。外障眼
病用药补气药多、发散风寒药多、清热药多,故其五味以甘味、苦味和辛味为主。
治疗外障眼病药物的归经分析,以归肝经者最多。于肝窍于目,故眼病用药
多入肝经。于中医眼有五轮学说,黑睛为风,在脏属肝,肝与胆相,白
为气,在脏属肺,与大肠相;两为血,在脏属心,小肠相;
睑为肉轮,在脏属脾,在腑属胃神为水轮,在脏属肾,肾与膀胱相外障
眼病多在黑睛睑和两眼病虽主以肝经病,但五脏六腑皆可涉及
此治疗外障眼病的药物,归经可涉及五脏六腑
 内障眼病用药分析
 文献分析显示〔6-9〕,中医治疗内障眼病常用方法有:活血化瘀法、
肝肾法、血法等,另有止血法治疗眼出血。活血化瘀法以活血气、化瘀
脉药物为主方,用以通利血脉、促进散瘀滞。古人强调治眼病,
气为,血为治目之,而肝窍于目,眼病特别是内障眼病血瘀证多见,活
血法是中医眼治疗的重要分。眼内出、水肿出血、缺血、化、萎缩
变性、管痉挛或扩阻塞、屈光间质混浊肌麻痹外伤及手术后等,其病
均与血瘀有,均可酌情应用活血化瘀药〔10〕情况下,血液循周流全
而上于目,血不经而于脉外则成出血,出血久不吸收则成瘀血。此,
摘要:

中医药对眼病用药规律论述摘要本文对中医药治疗眼病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研究。内障眼病方面研究纳入995人次患者、4750张处方出院诊断85项常见病种包括视神经萎缩等。用药上寒凉、温热药使用频率均高于《中华本草》分布比率涉及26类以活血化瘀药为主补气、清热凉血等药次之。五味分析显示甘、苦、辛味药物居多归经以肝经最多肾经次之。外障眼病以外邪居多风热侵袭眼睑常见常用祛风清热、散寒、解毒等治法。其用药补气药居首发散风寒、清热药多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经最多涉及五脏六腑。本文研究存在局限性未来可拓展数据库增加数据采集量分析不同病种补充个性资料总结用药规律与经验服务中医眼科临床。

展开>> 收起<<
中医药对眼病用药规律论述.doc

共2页,预览1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2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