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25-10-13
999+
22.5KB
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耍组成部分。它作为中医学的思维方
法和论理工具,成为古代医家构筑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
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形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有效地指导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形体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的形体结构中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素
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的一切形体结构,既是相互联系
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部分。故《素问·金匮真言论》: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
身脏腑之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
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阴阳学说是按阴阳属性,将人体的形体结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作了
具体划分。例如就人体部位而言,则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
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属阳,内侧属阴。就人体脏腑组织而
言,则筋、脉、肉、皮、骨五体在外属阳,五脏六腑在内属阴;就五脏六腑而言,
五脏(肝、心、脾、肺、肾)属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阳。
就五脏在体内的位置而言,心、肺位居上焦属阳,肝、脾、肾位
居下焦属阴;就五脏功能而言,心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
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主封藏为阴中之阴,脾主运化为阴中之至阴;就经络而言,隶属
于脏,分布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隶属于腑,分布于肢体外侧的为阳
经;就气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表 1—2)。
表 1—2 脏腑组织结构的阴阳划分
综上所述,人体形体结构之间和脏腑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
一关系,都可区分出阴阳,用阴阳来概括其属性。人体形体结构的阴阳,主要是根据
人体形体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的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
能特点划分的。因此,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不仅是解剖部位的简单
概括和对比,而且还包含着脏腑组织器官自身所固有的功能特性。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是以精
为物质基础,以精所化之气的运动为动力来推动和调控的。即人体的生理
功能,主要体现在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人体的阴精
是阳气的物质基础,精能化气,以推动、调节、控制机体各种功能的发挥;人体的阳
气是阴精的能量表现,阳气运动,以激发机体各种功能并促进阴精的化
生,所以说没有阴精,就无以化生阳气;没有阳气,就无以化生阴精。精与气之
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维持着人体阴阳双方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推动、调节和控
制着机体生命活动有序而稳定的进行。由此可见,阴阳二者之间的平衡协
调,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故《类证治裁》:
“生命以阴阳为枢纽”。《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阴与阳之间的平衡协调状态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是人体
健康的标志,而阴与阳之间的平衡协调状态失常,则说明机体发生了疾病,处于病理
状态。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取决于正气和邪气两个因素。正气,指人体的功能
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和邪气皆可分阴阳,即正
气有阴精与阳气之分,邪气有阴邪和阳邪之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
化,实际上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邪斗争必然破坏人体阴阳之间的平衡协调状
态而导致阴阳失调,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进而引起阴阳互损、格拒、转
化和亡失等各种病理变化。由此可见,无论疾病的病理变化多么复杂,最基本
的不外乎邪正盛衰和阴阳失调。
L 防阳偏盛
阴阳偏盛,指阴或阳的某一方偏盛所表现出来亢奋有余的病理变化,多因外感
病邪侵袭所致。阴邪侵袭人体,则导致阴偏盛;阳邪侵袭人体,则导致阳偏盛。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
贝g寒”。
(1)阴偏盛指阴邪致病,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表现出功能障碍,产热不足的病理
变化。因阴邪性质为寒,故表现出恶寒,肢冷,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等阴盛实寒的
病理现象,即所谓“阴胜则寒”;阴邪偏盛,必然抑制或损伤机
体的阳气,导致阳气被困或不足,表现出形寒肢冷,舌淡苔白等病理现象,即所
谓“阴胜则阳病”。
(2)阳偏盛指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表现出功能亢奋,产热有余的病理
变化。因阳邪性质为热,故表现出发热,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阳盛实热的病
理现象,即所谓“阳胜则热”;阳邪偏盛,必然耗伤机体的阴
液,导致阴液不足,表现出口干咽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燥,舌红少苔等病理现象,
即所谓“阳胜则阴病”。
摘要:
展开>>
收起<<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于阐释人体结构、功能、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体而言:在人体结构上阴阳学说将人体部位、脏腑、经络等划分为阴阳两部分揭示了形体结构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生理功能上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阴阳协调的结果阴精与阳气互根互用维持着动态平衡;在病理变化上阴阳平衡失调导致疾病发生表现为阴阳偏盛、偏衰等病理现象;在疾病诊断上阴阳学说用于概括病证属性、分析脉症为治疗提供依据;在疾病防治上阴阳学说指导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同时确定治疗原则通过调整阴阳来补偏救弊并归纳药物性能指导临床用药。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