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

2025-08-18
999+
21KB
1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医综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变,又称“口眼?斜”。
关于面瘫的病名.历代祖国医学文献中出现过不同的提法
《黄帝内经》中提作“口喁”、“卒口僻”。唐代之前的文献中
出现“口僻/噼”、“口?僻”、“?僻”、“厥口僻”、“偏?”等称呼。
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到了“吊线风”的名称,
而宋代以后“口眼?斜”这一病名逐渐多见。在清代的‘针灸集
成》中则直接出现了“面瘫”一词。
本病的特点为:起病急速,有一定自愈性,大部分患者可
痊愈,少部分出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病因病机
面瘫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者风、寒、暑,湿、火等
内伤者伤于七情、饮食、劳逸,终致气虚、血虚、痰郁、
内热、瘀血等.当实邪客于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
功能失调.筋内失于约束,则出现口眼歪斜。
(1)本虚: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
入于夹口之筋也”。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指出“大抵人
之有生,以元气为根,荣卫为本,根本强壮,荣卫和平.
腠理致密.外邪客气焉能为害。或因喜怒忧思惊恐.或饮
食不节.或劳役过伤,遂致真气先虚.荣卫失度,腠理空
疏.邪气乘虚而入。乃其感也,为半身不遂,肌肉疼痛,
为痰涎壅盛,口眼喝斜.偏废不仁,神智昏乱”。明·张介宾
《景岳全书》指出“凡非风口眼?斜,有寒热之辨……然而血
气无亏.则虽热未必缓,虽寒未必急,亦总由气血之衰可
知也……面间亦有寒者.气虚故也……面问亦有热者.血
虚故也”。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说:“口眼?斜.血液衰涸,
不能荣润筋脉.”清·喻嘉言《医门法律》也说:“口眼?斜,
面部之气不顺也。”清·何梦瑶《医编》云:“凡遇旋风而口
斜者,皆虚人也。”
以上均说明气血不足是致病根源,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
(2)邪实:
汉·华佗《中藏经》指出“口眼?斜是风寒暑湿之邪中人的见
证之一”。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说“风邪入于足阳明、
手太阳之筋,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面
目不能平视.”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兼夹寒热暑湿等侵袭阳
明、太阳经脉,经络失养或经筋功能失调可引发面瘫。
元·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又尝过东杞,一夫亦患此,予
脉其两手,急数如弦之张,甚力而实。其人齿壮气充,与
长吏不同,盖风火交胜。乃调承气汤六两,以水四升,煎
作三升,分四服,令稍热啜之,前后约泻四五十行,去一
两盆。次以苦剂投之,解毒数服,以升降水火,不旬日而
愈。《脉决》云:热则生风。若此者,不可纯归其病于窗
隙之间而得,亦风火素感而然也”。元·李杲《东垣十书》指
出“治中风,口眼?斜,颊腮急紧,此胃中火盛,必汗不止,
小便数”。故火热之邪上犯头面,也可发生面瘫,且此火热
邪气有别于外感,为内所生。
明·楼英<医学纲目》指出“故口目?斜者,多属胃土有痰,
治法宜辛温,泻金气之短缩,平土之湿痰也”。说明若中焦
生痰湿,痰湿内阻致气血不畅、经脉不通,也可成为发生
面瘫的一个原因。
以上说明风、寒、湿、热、痰等邪实均可客于面部筋脉导
摘要:
展开>>
收起<<
面瘫中医又称“口眼斜”历代文献中病名多样如《黄帝内经》中的“口喁”、“卒口僻”唐前文献中的“口僻噼”等宋后“口眼斜”多见清代《针灸集成》中首次出现“面瘫”一词。面瘫起病急有一定自愈性但部分患者会有后遗症。病因病机分外感内伤:外感为风、寒、暑湿、火等邪气侵袭;内伤则伤于七情、饮食、劳逸致气虚、血虚、痰郁、内热、瘀血等实邪客于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而发病。本虚主要为气血不足邪实则包括风、寒、湿、热、痰等。经脉与经筋方面面瘫与循行于面颊部的经脉和经筋病变有关其中足阳明经脉最长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筋分布最广临床施针多选此二经穴位。现代医家认为面瘫与脉络空虚、风邪侵袭阳明、少阳经筋失养相关病机多样如风邪袭络、痰热腑实、肝阳上亢等。诊断上面瘫患者一侧面部筋肉呆板麻木抬眉无力口角下垂歪向另一侧部分病程迁延日久可出现病侧筋肉挛缩。辨证分型多样初起实证多见后期虚实夹杂或虚证多见也常见瘀血阻络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