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2025-10-08
999+
29KB
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一、概 述
骨质疏松症就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得全
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提出骨质疏松症就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得骨骼系统疾病 ,骨强度
反映了骨骼得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与骨质量。骨质疏松性骨折就是由于老年人患骨质疏
松症后,造成骨密度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得骨折,为
脆性骨折,就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得后果。常见得骨折部位就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与肱
骨近端,其她部位也可发生。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又会加重骨质疏松症,形
成恶性循环。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容易松动、脱出甚
至断裂,且其她部位发生再骨折得风险明显增大,致残率、致死率很高,骨折即使愈合后康复
也很缓慢。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已严重威胁了老年人得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与寿命。鉴于
上述特点,要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得治疗,同时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二、临床表现
(一) 骨折得一般表现:出现压痛、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
(二) 骨折得特有表现: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功能障碍等。
(三) 脊柱变形: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常导致身高变矮或出现驼背畸形。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也可见于男性。多见于 60 岁以上老年人。仅为轻微外伤或没
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一) 临床表现:可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二) 影像学检查
X线片可确定骨折得部位、类型、移位方向与程度,对骨折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X线
片除骨折得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得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
骨髓腔扩大。一般要求拍摄正、侧位 X线片,必要时可加拍特殊位置。拍片时应包括损伤部
位得上下临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脊柱骨折应包括尽可能多得节段,以免漏诊。
要合理应用CT 与MRI 检查,CT 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 对于
鉴别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 骨密度检查
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得患者有条件可行骨密度检查。双能X线吸收法(DXA)就是目前国
际公认得骨密度检查方法,参照 WHO 推荐得诊断标准,基于DXA 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
同种族健康成人得骨峰值不足 1个标准差属正常(T≥-1、0SD);降低 1~2、5个标准差之
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2、5SD<-1、0SD);降低程度等于与大于 2、5个标准差为骨质
疏松(T≤-2、5SD);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
严重骨质疏松。测定部位得骨密度对预测该部位得骨折风险价值最大,临床上常用得测量部
位就是腰椎1-4 与髋部。由于骨密度检查受很多因素影响,故诊断时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具
体分析。<
DIV>
(四)实验室检查
1.根据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
25(OH)D 与甲状旁腺激素等。
2.根据病情得监测、药物选择、疗效观察与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得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
代谢与骨转换指标(包括骨形成与骨吸收指标)。这类指标有助于进行骨转换分型,评估骨丢
失速率、老年妇女骨折风险及病情进展,选择干预措施。临床常用得检测指标有血清钙、磷、
25 羟维生素D3 以及1,25 双羟维生素D。骨形成指标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
源性碱性磷酸酶、I型前胶原C端肽与N端肽。骨吸收指标包括空腹 2h 得尿钙/肌酐比值、
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及 I型胶原C端肽、尿吡啶啉与脱氧吡啶啉、尿I型胶原C端
肽与N端肽等。低骨密度而高骨转换率提示骨折风险明显增加。
3、 联合检测与评估优于单一骨密度或骨生化指标检测。
(五)鉴别诊断
注意与骨肿瘤、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以及其她骨病导致得骨
折进行鉴别。
(六)危险因素
1、 主要危险因素:低骨密度、脆性骨折史、高龄>65 岁、骨折家族病史。
2、
次要危险因素:跌倒、抽烟、酗酒、低体重指数(K/㎡);性腺机能减退、早期绝经(<45 岁);
药物使用史(激素、肝素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甲亢、甲旁亢患者;长期营养不良。
四、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与抗骨质疏松治疗就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得基本原则,
理想得治疗就是上述四者地有机结合。在不加重局部血运障碍得前提下将骨折复位,在骨折
牢固固定得前提下尽可能不妨碍肢体活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达到
比较理想得结果。同时配合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以避免骨质疏松加重或发生再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应根据骨折部位、损伤程度与患
者全身状况而定。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必须正确、全面地评估其全身与局部状况,权
衡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得利弊,做出合理选择。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得整复与固定应以方法
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以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量为目得,应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
影响少得方法,不应强求骨折得解剖复位,而应着重于功能恢复与组织修复。如需要采用内
固定装置,应尽可能使用应力遮挡较少得器械,以减少骨量得进一步丢失。对老年骨质疏松
性骨折患者除防治骨折引起得局部并发症外,还应积极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脂肪栓
塞综合症、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与褥疮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在外科治疗得同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改善骨量与骨质量,避免再次骨折得
发生就是非常必要得。这些措施包括:
(一) 基础措施
1 调整生活方式
(1) 富含维生素D、钙、低盐与适量蛋白质得均衡膳食。
(2) 适当户外活动,有助于骨健康得体育锻炼与康复治疗。
(3) 避免嗜烟、酗酒与慎用影响骨代谢得药物。
(4) 采取防止跌倒得各种措施。
2 基本骨营养补充剂
(1)
钙剂:钙摄入可减缓骨得丢失,改善骨矿化。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与其她药物联合使用。
钙得吸收主要在肠道,故钙剂补充以口服效佳。适量补钙,每日钙需要量为 800-1200mg,
最好分次补充。钙剂选择要考虑其安全性与有效性,避免过量摄入,导致发生肾结石或心血
管疾病。
(2)
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吸收加剧,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
疏松。摄入适量维生素D有利于钙在胃肠道得吸收,促进骨形成,增强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
成年人推荐剂量为 2OOIU(5μg)/d,老年人因缺乏日照及伴有不同程度得摄入与吸收障碍,
摘要:
展开>>
收起<<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指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脆性骨折常见于脊柱、髋部等部位。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又会加重骨质疏松症形成恶性循环。且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其临床表现包括骨折的一般表现和特有表现以及脊柱变形。诊断上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X线片、CT、MRI)和骨密度检查(双能X线吸收法)进行综合判断实验室检查也有助于病情评估。鉴别诊断时需注意与骨肿瘤等骨病导致的骨折区分。同时低骨密度、脆性骨折史等是主要危险因素。建议65岁女性、70岁男性等进行骨密度检测患者也应坚持预防、戒烟限酒、减肥、增加肌力运动、预防跌倒等自我管理。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