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

2025-10-08 999+ 25.85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
1 范围
1.1 本指南提出了骨质疏松的定义、诊断、骨质疏松高危人群体质、辨证论治、预防和调护建议。
1.2 本指南适用于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诊断和防治。
1.3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内科、风湿免疫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
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3 临床诊断
3.1 发病因素:
3.1.1 原发性骨质疏松:
3.1.1.1 内分泌因素:雌激素缺乏可引起骨质疏松。
3.1.1.2 生活习惯与运动负荷:长期过量饮酒、喝咖啡和碳酸饮料、吸烟、高盐饮食均可促进骨质疏松的发
生。
3.1.1.3 遗传因素:骨质疏松多见于白种人,其次黄种人,黑种人较少,骨量相当大部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有母系骨折家族史、出生低体重的人群也易患骨质疏松
3.1.1.4 其他:女性绝经、老龄、低体重(BMI<18)均是易患骨质疏松的发病因素。
3.1.2 继发性骨质疏松:
3.1.2.1 内分泌因素:生长激素、血降钙素水平下降,糖皮质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过高或
过低均可引起骨质疏松
3.1.2.2 营养因素:维生素 C、维生素 K2、钙缺乏,维生素 D、蛋白质、磷的摄入过多或过少,维生素 A 过剩
均可引起骨质疏松
3.1.2.3 药物因素:类固醇类药物、肝素、抗惊厥药物、免疫抑制剂均可引起骨质疏松。
3.1.2.4 疾病因素:内分泌代谢疾病、结缔组织病、慢性肾脏病、胃肠疾病和营养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肝功能不全等均可引起骨质疏松。
3.1.2.5 废用性因素:长期卧床、肢体瘫痪、太空旅行、骨折。
3.1.2.6 先天性因素:骨形成不全症、高胱氨酸尿、Marian 症候群。
3.2 危险因素:
3.2.1 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黄种人)、性(女性)、龄(女性> 65 > 70 岁)、绝
经、母系骨折家族史、出生低体重、引起低骨量的先天性疾病。
3.2.2 可控制的因素:低体重、药物(皮质激素等)、雌激素低下(经和绝经)、吸烟、过饮酒、
过多咖啡和碳酸饮料、活动缺乏、制动、缺乏维生素 D、饮食中缺乏钙
3.3 临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常无明显状,骨质疏松者早期症状也往往随着疾病的发
可以表现
3.3.1 疼痛:是最常见、最主症状,以背痛多见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日间疼痛
清晨醒来重。 表现疼痛甚至全身骨骼疼痛
3.3.2 身缩短柱变形():在无声无身高缩短,或者驼背痛
床体一。
3.3.3 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症,重影响患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发部胸腰段椎体、
近端近端等。
3.3.4 其他:牙齿松动易折廓畸形等
3.4 验室检查
3.4.1 检测尿便常肝功能、肾功能以血尿中有物质与钙、磷代谢标,
代谢。临用的有血钙、磷、,尿钙、磷、甲状旁腺素、降钙素、25-羟维生素 D
和 1,25-双羟生素 D
3.4.2 根据药物选择及疗效观单位可分别选代谢和骨
形成和骨)。
骨形物 骨标志
磷酸(ALP) 空2小时的尿/比值
骨钙素(OC) 血抗酒酸性磷酸TPACP)
骨特磷酸(BALP) Ⅰ 型胶基末端肽S-CTX
护素(OPGⅠ 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
Ⅰ 型胶基端前肽(PICP) 尿啶啉(Pyr)
Ⅰ 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 尿脱氧吡啶(D-Pyr)
尿型胶基末端肽U-CTX
尿型胶原氨基末端肽U-NTX
3.4.3 疑似继发性骨质疏松或其他骨骼疾病,可选择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功能、血
尿血皮质醇、24 小时尿皮质醇、性激素水平、肿瘤标志物以髓穿等,甚至进行放射
素骨扫描
3.4.4 骨度测定:X 线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度检查方骨质
松的诊断金标其他度检查方法如定量超声适合于人筛查,定算机QCT、定量 MRI
据具可用于诊
3.5 西医诊断:
建议参照世界组织WHO)诊断标准于 DXA
度值低于人的1个标准差属正常;低 1~2.5 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
下(骨量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 2.5 个标准骨质疏松密度降低程度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
或多重骨质疏松。度通T-Score(T 值T 值=值-峰值/正常
成人度标准差
诊断 T 值
正常 T 值≥-1.0
骨量低下 -2.5<T 值<-1.0
骨质疏松 T 值≤-2.5
T 值和大于 50 岁男性的平。绝经前妇女以及小于 50 岁
其骨密度水平建议Z 值表
Z 值=值-同龄人/同人骨密度标准
3.6 中医诊断
骨质疏松枯”痹”等。其中与骨质疏松的症候群较为相
痿”症:软疼,下软无不能。(参照
医骨(ISBN 978-7-117-16005-6/R16006),2012 年 7
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医药版社,20025)制
3.7 断:
骨质疏松多种病因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之前,一排除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以
免发诊或
3.7.1 骨于可运动性、导致骨下骨、滑膜、关等关
成成分的一系主要发病是关节及织。轻时观无异常表现为关活动时疼随着
动的逐步好转加重液,甚至痛程断加重,
动不断受
3.7.2 损:多见时腰活动现疼劳累后疼重,经过
适当时间疼痛
3.7.3 骨:是原发于其他脏肿瘤经血运或其他骨骼临床表现
疼痛、病骨折、高钙血症,生于可出节段的神状,70%烈而
性骨
3.7.4 多发性是一细胞病,其特征为髓浆细胞异常增生蛋白(M
蛋白)过成,常伴有多发性性损高钙血症、肾脏损
3.7.5 骨症:临床有胃肠吸脂肪、胃大部病史或肾病病史。期骨X 线常不易
和骨质疏松骨折线Looser )或骨骼形,症。生化改较骨质疏松
4. 体质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体质分根据王琦.医体质.北京:中医药科版社):质、阳虚质、
质、气虚
5. 临床治与推荐建议
5.1 辨证论治:
5.1.1 肝肾阴虚证:
证候疼痛心烦时作面赤口干,形心悸眩晕耳鸣
舌红脉弦
肾。
味地
药物组成、酒药、茯苓泽泻等。
中成药:仙灵等。
5.1.2
证候无力,神畏寒面色黄,泻久完谷
小便濡细
补脾肾,助阳湿
气丸

标签: #骨质疏松

摘要: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摘要本指南明确了骨质疏松定义、诊断适用于高危人群的防治供中医科、内科等相关医师使用。骨质疏松是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疾病。发病因素方面原发性骨质疏松与内分泌、生活习惯、遗传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周身疼痛、身材缩短、骨折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代谢指标等;骨密度测定中双能X线吸收法是诊断金标准。中医诊断中骨质疏松与“骨痿”症候群相近。诊断时需与骨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疾病鉴别。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可分为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气虚质。治疗上辨证论治分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型分别用六味地黄丸、八味肾气丸等方剂治疗。其他疗法包括运动、针灸、艾灸、穴位贴敷等还有山药枸杞甲鱼汤等食疗方。预防需合理饮食、养成科学生活习惯和适当运动、使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此外还要进行骨质疏松风险评估、检测骨密度和骨生化指标符合条件者需考虑药物干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和安全防护。

展开>> 收起<<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docx

共7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