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针灸学讲稿-治疗总论

2025-10-02
999+
402.96KB
1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治疗总论
【学习目标】
1.掌握:针灸的治疗原则和针灸处方。
2.熟悉:针灸的治疗作用。
3.了解:针灸的辨证论治纲要。
针灸治疗的总旨在于遵循针灸治病的规律,以及灵活运用针灸等方法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
能力。针灸治病,主要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核心,运用四诊、八纲,查
明病因,弄清病位,确定病性,进而选穴处方,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
泻兼施,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达到防治疾病的
目的。
项目一
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针灸治病最基本和最直接的作用是疏通经络。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是运行气血
的通道,具有“内灌脏腑,外濡腠理”的功能。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五脏之道,皆出
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灵枢·经脉》则说:“经脉者,所以能
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经络畅通,气血运行正常,各脏腑器官和四肢百
骸及体表肌肤得以濡养,从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经络闭阻不通,首先表现为疼痛,
进而气血流行不畅,脏腑器官组织失养则引起肢体麻木不仁、痿软无力或失用。对此采用
针或灸等方法刺激腧穴,通过经气的调整作用以疏通经络,畅达气血,排除致病因素,治
愈疾病。
针灸疏通经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选择刺灸方法和补泻手法来完成。临证应用时还要结合
病证特点和患者体质等因素,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明堂仰
侧》中说:“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虚证者针用补法,
或多灸少针,即《灵枢·官能》所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实证者针用泻法,或多针少灸,
或刺络放血。
二、调和阴阳
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是调和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失调的结果。
因此,调和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之一。《灵枢·根结》言: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素问·至真
要大论》则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骨空论》则说:“调其阴阳,不
足则补,有余则泻。”
针灸发挥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选择腧穴和针刺手法来实施。例如胃火炽盛引起的
牙痛,属阳热偏盛,治宜清泻胃火,取内庭,针用泻法;虚火上炎的牙痛,属阴虚火旺,
治宜养阴降火,取太溪,针用补法;肾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目昏痛,属阴虚阳亢,治宜
育阴潜阳,取太溪,针用补法,配太冲,针用泻法。又如阴盛阳虚引起的嗜睡,针刺时,
补申脉,泻照海(补阳泻阴);阳盛阴虚导致的失眠,针刺时,补照海,泻申脉(补阴泻
阳)。临床上还可依据阴阳互根的理论,采取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方法调和阴阳,如亡
阳出现的肢体逆冷,灸任脉之神阙、关元以阴中求阳,阴寒凝滞所致的心脉痹阻,针灸心
俞、命门以阳中求阴。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
阴。”
三、扶正祛邪
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是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
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
争的过程,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胜邪,则病趋恶化。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
疾病趋向良性转归的基本法则。《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
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相对不足,邪气相对有
余所致。因此,治疗上必须坚持补虚泻实的原则,并通过具体运用针灸补虚泻实的方法,
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临床可根据正邪在病变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
先后。一般而言,扶正适用于正虚邪不盛的病证,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证,扶正
与祛邪并用则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正邪相搏,正虚为主宜扶正兼顾祛邪,邪盛为主则
宜祛邪兼顾扶正。病情较重,正气虚弱不耐攻伐时,应先扶正后祛邪;病邪强盛,正气虽
虚但尚可攻伐时,宜先祛邪后扶正。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补泻手法来实施,遵《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
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言,同时兼顾腧穴的性能。偏补的腧穴如气
海、关元、命门、肾俞、膏肓,多在扶正时用之;偏泻的腧穴如曲泽、委中、水沟、十宣、
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之。部分腧穴则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
太冲、足三里,临床既可用于扶正,又可用于祛邪。在特定穴中,背俞穴偏于扶正,适用
于慢性虚弱性久病;郄穴、募穴、下合穴偏于祛邪,适用于急性发作性病证或痛证;原穴
则具有扶正祛邪的双重作用,急、慢、虚、实证均可选用。
综上所述,针灸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三者之间常是相互为用、互
为因果的。如疏通经络,可使气血运行通畅,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从而也会使阴平阳
秘,而调和阴阳的结果也会使邪去正复,经气畅通。
因此,针灸治病的原理不是直接针对病源,也不是直接作用于患病的组织器官,而是采用
针和灸等方法,刺激腧穴以激发经络之气,通过经络的调整作用来改变机体的病理状态,
从而纠正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达到治病的目的。
复习思考
1.简述针灸实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作用的途径。
2.简述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
项目二
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是运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也是确立具体治疗方法的基础。
临床上应用针灸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掌握了针灸治疗原则便能执简驭繁。概括
而言,针灸治疗原则包括治神守气、补虚泻实、清热温寒、三因制宜、治病求本等五个方
面。
一、治神与守气
针灸治神与守气的治疗原则是根据历代医家对治神与守气重要性的阐述而设立,目的在于
强调治神与守气对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和预防针灸意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治神»治神是指调治医者和患者双方的神气。也即将医患双方的精神调整到最佳状态。
(1)调患者之神 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患者的精神状态,使患者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密切配合治疗。即如《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所说:“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
医者也如之。”
(2)调医者之神 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必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意守神
气。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也说,“用针
之要,忽忘其神”;《灵枢·九针十二原》则说,“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
殆”;《素问·宝命全形论》对医者针刺操作时的状态形象地描述为“如临深渊,手如握虎,
神无营于众物”;《灵枢·终始》强调“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标幽赋》则精辟说道:“凡
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由此可见,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治神的重要性,治神贯穿于针灸操作的全过程之中。因此,
在施行针灸治疗之前,医者必须把针灸疗法的有关事宜告诉患者,使之对针灸治病有一个
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消除紧张心理,这对于初诊和精神紧张的患者尤为重要。
对于个别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不定以及大惊、大恐、大悲之人,应暂时避免针刺,以
防神气散亡,造成不良后果。同时,医者面对患者时要庄重、严肃,不可轻浮、失态;对
待患者要和蔼、亲切,切忌冷漠粗暴、以貌取人。在针灸施术的整个过程中,注意力必须
高度集中,取穴准确,操作细心、谨慎,不可粗心大意,马虎从事。特别是在行针过程中
要用心专一,认真体验针下的感觉,仔细观察患者的神色和表情,耐心询问患者的主观感
觉,既察言又观色。若一旦发现异常,便可及时恰当处理。
2.守气»守气是指在针刺得气后坚守维护经络之气,以防流失。经气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
具体表现,得气快慢和是否得气,直接影响着针灸治疗的效果。《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
“粗守形,上守神”讲的是一般的医者只看到大略的形体和外在的表现,高明的医者则注重
内在的涵养和经气的守护。《灵枢·小针解》则说:“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针以得气,
密意守气勿失也。”《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可见古人对守气的
高度重视。
(1)静以久留,穴旁按压 针刺入腧穴得气后,不用任何手法,仅较长时间留针,即静
以久留,或为使针感进一步加强和持久,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用力在所刺腧穴旁边向下按压,
以促使经气守经不易。
(2)微动留针,聚气不散 针刺得气后不要大幅度提插和捻转或应用其他强刺激手法,
以免经气流失,可用小幅度或震颤法动留针,使经气延续持久,提高治疗效果。
在众多的因素中,医者的治神守气,患者的意守感传往往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
行和气至病所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补虚泻实
针灸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依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论述而制定。
1.补虚»是指扶助正气。《内经》认为“精气夺则虚”,所以对于虚证必须采用补法治疗。临
床常以“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之法治之,即针灸补虚时通过选择本经腧穴,或选择表里经
腧穴,或选择相关的俞募穴、五输穴,或选择具有补虚性能的腧穴,配合针刺补法,或艾
灸,或温针灸,以达补虚的目的。如肺脏虚证可取肺经腧穴,或取大肠经腧穴,或取肺俞、
中府,或取气海、关元,或取脾经太白等穴,施以针刺补法,或艾灸,以补肺脏阴阳气血
的不足。
2.泻实»是指祛除邪气。《内经》认为“邪气盛则实”,故对于实证要采用泻法治疗。临床常
通过“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菀陈则除之”之法具体实施,即针灸泻实时通过选
择本经腧穴,或选择表里经腧穴,或选择相关的俞募穴、五输穴,或选择具有泻实性能的
腧穴,配合针刺泻法,或刺络放血,以达泻实的目的。如肝脏实证可选取肝经腧穴,或取
胆经腧穴,或取肝俞、期门,或取印堂、太阳,或取心经的少府、心包经的劳宫等穴,施
以针刺泻法,或刺络放血,以泻肝脏有余之气。
3.补泻兼施»对于表虚里实,或里虚表实,或上虚下实,或下虚上实,或脏腑之间某脏某腑
实某脏某腑虚,或“虚”和“实”表现皆不显著的病证的治疗,单一地用补虚或泻实法,不能取
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必须以补泻兼施或平补平泻之法治之。如肝实脾虚证,临床既常见胁
肋胀痛、善太息、急躁易怒的肝实症状,又同时兼见食欲不振、便溏等脾虚症状,针刺治
疗时应泻足厥阴和足少阳经的相关腧穴,补足太阴和足阳明经的相关腧穴。临床还应视虚
摘要:
展开>>
收起<<
治疗总论【学习目标】1.掌握:针灸的治疗原则和针灸处方。2.熟悉:针灸的治疗作用。3.了解:针灸的辨证论治纲要。针灸治疗的总旨在于遵循针灸治病的规律,以及灵活运用针灸等方法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针灸治病,主要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核心,运用四诊、八纲,查明病因,弄清病位,确定病性,进而选穴处方,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项目一治疗作用一、疏通经络针灸治病最基本和最直接的作用是疏通经络。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内灌脏腑,外濡腠理”的功能。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