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络与腧穴-创新发展与学习指导

2025-10-01
999+
422.13KB
1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创新发展与学习指导
任务一
经络与腧穴的实质研究
【学习目标】
了解经络与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经络的实质假说有哪些;腧穴现代研究的方向及腧穴生
理物理特性有何特点。
一、经络实质的假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目前,经
络现象已受到国内外科学研究的广泛认同,“现象是本质的显现”,经络现象亦是经络本质
的显现,从经络现象入手开展经络实质的研究无疑是人体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年
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呈现多学科、多领域的发展态势,其面涉及物理、神
经生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众学者提出了许多假说,例如脉管说、
中枢兴奋扩散说、外周动因激发说、周围神经说、二重反射假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反
射假说、第三平衡系统假说、经络的骨骼肌链假说、“经络蛋白能带结构”假说、能量共振
传输系统假说、筋膜学说等等。现将各类假说分为五类进行探讨,概述如下。
知识链接
经络现象:经络现象是指沿古典经络路线出现的一些特殊的感觉传导和感觉障碍以及可见
的皮肤色泽和组织形态变化等现象。“循经性”是各种经络现象的共同特征。经络现象一般
是针刺、艾灸、推拿及电脉冲等刺激作用于经穴后而产生的,也可在机体某种病理状态下
自发地出现,有时,还可经入静诱导和意守丹田等气功锻炼而被诱发出现。经络现象的出
现机理非常复杂,但各种经络现象从感觉到形态的多个侧面,反映出古代记载的经络路线
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可见的经络现象,持续时间长,客观性强,形象、直观、生动地显示
着人体“活的经络图”。
(一)体液论
“体液论”的学者们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就是已知的脉管或腔
隙性结构,是某种化学物质沿经络传递的结果。例如,早期的“脉管说”认为,经络与淋巴
管和血管有密切关系。有些经脉的某些循行路线与血管的分布相似,例如,手太阴肺经沿
头静脉分布;手少阴心经沿尺动脉和尺静脉分布等。为观察经络与淋巴管的关系,上海中
医药大学在胎儿尸体上注射碳素墨水以显示淋巴管,发现在少商穴处注入的墨水沿皮下淋
巴管到第一掌骨内侧面后,经腕部桡侧,上行至肘部肱二头肌腱桡侧,再斜行至腋下淋巴
结。其路线与手太阴肺经上肢部的循行一致。另外,卢六沙提出了经络物质构成模型,认
为经络这一生命期间的体液内环境,其主要物质构成是处于临界浓度附近的溶致液晶体透
明质酸。
(二)神经论
有人认为经络现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表现,并无独立的经络结构。根据作用机制的不
同,神经论又分为中枢神经扩散说、自主神经反射联动说、周围神经说、二重反射假说等。
“周围神经说”学者认为,经络与周围神经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实验发现,在穴位或其附近,
常有神经干或较大的分支通过。显微镜观察也证明穴位处的各层组织中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神经丛和神经束。手太阴肺经沿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及桡神经分布;
足太阳膀胱经沿腓肠神经、股后皮神经分布;手厥阴心包经沿正中神经分布等。而且在经
脉弯曲部位常有相应神经结构分布,如膀胱经在骶部有两个弯曲,其中由上髎至下髎穴的
一个弯曲相当于骶神经后支外侧支的第一次神经袢,而从小肠俞到白环俞的一个弯曲相当
于该神经的第二次神经袢。
知识链接
二重反射假说:关于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假说是汪桐于1977 年提出的。汪氏认为,针刺
穴位时,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
针刺部位局部组织的损伤可产生一些酶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便引起
局部的短反射;而在针刺过程中这两种反射同时出现。例如,器官功能的神经调节可通过
长、短两种反射形式实现,消化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是这两种反射的典型例子。汪桐认为,
针刺产生的短反射可通过神经丛或神经网的相互作用,刺激另一个短反射的发生,短反射
相继触发,向一定的方向推进,从而引起循经感传现象。在一系列局部短反射相继激发的
过程中,每一个反射环节所引起的兴奋,可经传入神经传入中枢,上升为意识。各个短反
射在大脑皮层上的相应代表区依次连接,便可形成经络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影图。
(三)蛋白论
众所周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支持“蛋白论”的学者
认为,在细胞膜上存在与经络现象密切相关的“经络蛋白”,而经络是由“经络蛋白”为主要成
分而形成的能带结构。“经络蛋白”连同其具有液晶特性的细胞膜一起,在一定条件下可一
次变构,有序排列,相互耦联,共同组成经络信息、能量的传递与转换体系,并作为细胞
内外联系的介导,引起相应的细胞结构、机能及代谢状态的变化,形成多因素、多层次、
多功能的动态调节系统。
(四)能量论
这里的能量,主要指电磁波、声波等物理性能量,而非细胞能量代谢中的化学能。有人从
量子学角度对经络实质进行了探讨,认为经络是由一系列开放频率相同的细胞组成的。这
些开放频率相同的细胞是原始胚胎发育的结果,根据协同学原理,它们组成了有序化结构
——经络。经气的实质就是电磁波、能量等信息的传导。李定忠等学者利用低温超导量子
干涉仪,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前后脑磁图和经穴磁图变化。通过高磁场脑功能扫描仪探讨经
络传导与脑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发现针刺和感传过程均能引起脑功能变化,提出了经络的
实质是“电磁振荡与电化学振荡的循行流”假说。
(五)筋膜论
近年来,筋膜论逐渐成为经络实质研究的一个热点,认为经络存在于筋膜结缔组织。南方
医科大学原林教授提出了人体第十大功能系统——筋膜系统,即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
支架,以筋膜内干细胞为中心,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作用下,使生物维持较长的
生命周期,并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分子扩散、神经反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自身免疫
调节和细胞组织修复等环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通过对人体的筋膜结构进行分割、标
记和三维重建,显示出筋膜在人体内部所形成的软支架。进而研究国标人体 14 条经络
362 个穴位的进针部位和手法,发现人体穴位的针刺部位均位于筋膜的不同层次。他认为,
人体筋膜支架是经络的解剖学基础,其中“穴位”是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而能产生较
强生物信息的结缔组织聚集处,“经脉”为“穴位”间具有解剖结构相连或神经传入接近的筋膜
结构。
二、腧穴的现代研究
腧穴研究是针灸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关腧穴现代研究的资料非常丰富,包括腧
穴形态结构研究、腧穴生理物理研究、腧穴病理反应研究、腧穴刺激效应研究等。多数研
究侧重于腧穴形态结构研究,腧穴与非穴或某穴与他穴表现的各种特性的研究。腧穴的形
态结构研究初步表明,穴位是神经血管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穿经骨、肌或筋膜围
成的孔道和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在身体中轴的浅出交汇部位。本节仅就腧穴生
理物理研究作一扼要介绍。
(一)电阻特性
国内许多研究员开展了大量的穴位电阻的研究工作,基本上肯定了穴位的低阻抗特性。在
1700 余人身上检测到的 690 多个良导点的分布与经穴部位大致相符。应用皮肤电阻抗检
测的微机系统对人体皮肤低阻点分布检测结果表明,皮肤低阻点基本上是循经分布的。对
家兔“内关”穴皮肤电阻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的观察显示,穴区皮肤电阻明显低于非穴区,
麻醉和死亡均不改变穴区低电阻特性。对排卵前后“三阴交”等穴电阻变化及雌激素对其影
响的观察表明,穴位电阻的增高与排卵活动存在着一定关系,雌激素可降低穴位电阻。
(二)电位特性
皮肤导电性能测量,通常是指当外加一个电流于皮肤两点时皮肤导电量或皮肤电阻的变化;
而穴位皮肤电位测量,一般是指在没有外加电流时从皮肤导出电流或皮肤电位的变化。多
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穴位皮肤电位较非穴位高,并随机体不同机能状态而发生相
应变化。Dumitrescu 等测得穴位的皮肤电位比周围非穴皮肤高2~6mV。Brown 等发现
在人体双侧上臂可测出分布于各经脉线上的18 个穴位。尽管受试者身材不同,但各穴分
布的位置相似,其皮肤电位值为2~42mV。中国中医研究院将多头探测电极分别固定于
穴位和非穴位上测试,结果有70%的穴位皮肤电位明显高于非穴位。
(三)超微弱发光特性
人体活体体表可向外发射超微弱冷光。对 144 人的 139 个穴位和278 个非穴点的 10000
多次的超微弱发光测试显示:穴位的发光强度均明显高于非穴点;特定穴与非特定穴的发
光强度也有差异,井、荥、输、经、合、原、络、郄、下合穴等特定穴不但显著高于非穴
点,而且还明显高于非特定穴;不同类型特定穴的发光强度又有差别,井、输、原和下合
穴的发光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特定穴。健康人井穴的发光强度明显高于四肢部的其他经穴,
上肢经穴的发光强度高于下肢,左右同名经穴的发光强度基本相同,三阳经和三阴经经穴
的发光强度也基本相同。可见,腧穴与非穴点及与不同腧穴比较在超微弱发光强度上具有
特异性。
(四)红外辐射特性
人体的红外辐射可反映人体脏器和全身各部的代谢变化。国内外研究者在这方面开展了许
多研究。日本芹泽胜助等在 50 名20~36 岁的健康男子的胸、腹、背、头等部位共拍摄
全身红外热像图照片 2万张,发现穴位部位的温度比其周围组织高0.5~1.0℃。有学者在
8名健康成年男子的胸、腹部发现有较周围高0.5~1.0℃的高温点和高温线,它们中一部
分所在的部位与穴位的分布有关,并且发现高温点的位置恒定,四季不变,其热传导率也
较周围组织高。另有学者报道,应用红外线摄影技术通过温差可清楚地确定经穴部位,经
穴在体表的直径为2mm。可见,腧穴的红外辐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
以上有关经络与腧穴的现代研究成果,从总体上讲是进步的、有意义的,但有些结论尚有
争议,有待进一步证实。我们相信,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
下,应用现代科学的高新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揭示经络与腧穴的实质。
附:《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
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
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
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
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帝曰:善。
复习思考
1.经络与腧穴的实质是什么,现代研究的思路是什么?
2.查找有关经络实质假说的文献资料,分小组开展讨论,写出《经络实质假说的研究进
展》。
摘要:
展开>>
收起<<
创新发展与学习指导任务一经络与腧穴的实质研究【学习目标】了解经络与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经络的实质假说有哪些;腧穴现代研究的方向及腧穴生理物理特性有何特点。一、经络实质的假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目前,经络现象已受到国内外科学研究的广泛认同,“现象是本质的显现”,经络现象亦是经络本质的显现,从经络现象入手开展经络实质的研究无疑是人体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呈现多学科、多领域的发展态势,其面涉及物理、神经生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众学者提出了许多假说,例如脉管说、中枢兴奋扩散说、外周动因激发说、周...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