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络与腧穴-督脉识别及应用

2025-10-01
999+
2.44MB
1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督脉识别及应用
【学习目标】
掌握督脉的循行分布、功能和常用腧穴(长强、腰阳关、至阳、大椎、哑门、风府、上星、
神庭、印堂、素髎)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注意事项。
熟悉督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了解本经的络脉及其他腧穴。
督脉主干行于后正中线,“督”,原字为“裻”。《说文解字》释曰:“衣背缝也”。表示此脉循
行后背正中。“督”,本义为观察、审察。《说文解字》释曰:“督,察也”。督有总督、统率、
正中之义。督脉与全身阳经联系广泛,为“阳脉之海”。
一、循行分布
【原文】
《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1],以下骨中央•[2],女子入系廷孔•[3],其孔,溺孔
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间•[4],绕纂后•[5],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
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
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
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6],并于脊里,上至风府•[7],入属于脑。
(此下《针灸甲乙经》有“上巅,循额,至鼻柱”。)(图 3-1)
图3-1 督脉循行示意图
【注释】
[1]少腹:指小腹。张介宾《类经》注:“小腹也,胞宫之所居。”
[2]骨中央:指小骨盆之中央。张介宾《类经》注:“横骨下近外之中央也。”
[3]廷孔:指阴户;溺孔,指尿道口。张志聪《素问集注》注:“廷孔,阴户也。溺孔之端,
阴内之产门也。”
[4]纂间:纂,指肛门;纂间,则指肛门前的会阴部。
[5]纂后:指肛门后的长强穴。
[6]下极之俞:指脊柱下端的长强穴。
[7]风府:督脉穴名,位于后发际正中上 1寸处。
【语译】
《素问·骨空论》:督脉起始于小腹部(胞中)当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阴部的
“廷孔”――当尿道口的外端。由此分出络脉,分布于阴部,会合于会阴,绕向肛门之后,
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足少阴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并
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同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又退出
下项,循行肩胛内侧,夹脊柱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在男子,则沿阴茎下至肛门,
与女子相同。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穿过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
部,环绕口唇,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
《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沿着脊柱里面,上行至风府穴,
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至鼻柱。)
二、络脉
【原文】
《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
贯膂。(图 3-2)
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1]。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图3-2 督脉络脉循行示意图
【注释】
[1]高摇之:形容头晕不定之貌。
【语译】
督脉的络脉,名长强,夹脊旁上项,散布头上;下行至肩胛左右,分别走向足太阳膀胱经,
进入脊旁的肌肉。
实证,见脊背强直;虚证,见头重,眩晕。夹脊两旁出现病变,可取督脉的络穴治疗。
三、功能与病候
(一)功能
督脉功能可概括为“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与诸阳脉相连。督脉行
走于身后,沿脊柱而上,手足六条阳经均通过与大椎相交而与督脉贯通;奇经八脉中带脉
摘要:
展开>>
收起<<
督脉识别及应用摘要学习目标掌握督脉循行、功能及常用腧穴(如长强、大椎等)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注意事项。熟悉督脉病候和主治概要了解络脉及其他腧穴。循行分布督脉起于小腹沿脊柱上行至风府入脑与全身阳经联系广泛为“阳脉之海”。络脉督脉络脉名长强夹脊上项散头实证见脊背强直虚证见头重眩晕。功能与病候功能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与脑和脊髓关系密切对脏腑功能活动有调节作用。病候主要表现为腰脊强痛、头重头痛、神志病以及癃闭、痔疾、遗尿等证。主治概要1脏腑病:五脏六腑相关病证。2神志病、热病:失眠、健忘、癫痫等。3头面五官病:头痛、眩晕、鼻病等。4经脉循行部位病证:头项、脊背、腰骶疼痛等。常用腧穴包括长强、腰阳关、至阳、大椎等29穴各有定位、主治及刺灸注意事项。如长强穴主治痔疾、脱肛等肠腑病证斜刺051寸不得刺穿直肠。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