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络与腧穴-经络腧穴概念与历史发展认知

2025-10-01
999+
25.66KB
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经络腧穴概念与历史发展认知
【学习目标】
掌握经络和腧穴的概念。
熟悉各时期经络腧穴著作的作者及内容特点。
了解经络和腧穴的发展历史。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
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经络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以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
经络概念的产生,来源于“脉”,影响于“气血”。脉,本义是指血管,《说文解字》解释说:
“血理分衺(斜)行体者。”脉,原写作“脈”,又作“衇”;马王堆汉墓帛书又演变为“• •”。
从字形的构造已说明,古人是将水流现象比拟血流,“脉”就是“派”的意思。
“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它是对“脉”做进一步的分析。经,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
主线的意思;络,则是网络的意思。《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
别者为孙。”就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和“孙脉”(孙络)。将“经
络”二字连在一起出现,首见于《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
表里,以起百病之本。”这里似乎将“血脉”“经络”做了区分,其原意也许是将“血脉”作为总的
名称,而“经”和“络”是指脉的类别。《灵枢·口问》有“经络厥绝,脉道不通”一语,也是将
“经络”和“脉”并提,意思是经脉、络脉的血气厥逆(经气厥逆)或终绝(经气终绝),脉道
也就不通畅了。经脉、络脉,简称为经络。
二、经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在对“脉”和“气血”不断认识的基础上,古代医家结合导引行气、针灸感传现象、体表病理现
象、腧穴主治规律以及解剖观察等,相互启发,相互佐证,相互补充,不断扩大对“脉”的
认识,并引入阴阳、五行等理论,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经络概念。
在《黄帝内经》时期,古代医家总结整理了当时的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经络理论
体系。《灵枢·经脉》详述十二经脉的循行、病候,成为应用至今的经络理论主干,而“经
别”“经筋”“脉度”“根结”等篇和《素问》中的“脉解”“皮部论”“经络论”“骨空论”“调经论”“太阴阳
明论”“阳明脉解”等篇,共同构成了经络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脉”依然是重要的核心
内容,但已经被赋予新的含义,即“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的基础上,提出了“络脉”的概
念,将全身的“筋”“皮”纳入了十二经脉体系,阐述了气血与经脉的关系。
成书于汉的《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对经络学说有所阐发,特别是关于奇经
八脉和原气的论述,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晋代王叔和《脉经·平奇经八脉病第四》
系统补充了奇经八脉病候,这大大丰富了经络理论的内涵。
魏晋时,皇甫谧编辑的《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此书全名《黄帝三部针
灸甲乙经》,是汇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并
分类整理而成。该书对经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研究,对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内容、生理功能、循行路线、走行规律及其发病特点等
做了概括和系统的论述,成为后世研究此学说的依据。
宋代,早期组织编写的《太平圣惠方》,其第九十九卷称《针经》,第一百卷称《明堂》
(《明堂灸经》),后人又称之为“明堂上经”和“明堂下经”,其中列有“十二人形”的经穴图。
天圣四年(1026 年)由王惟一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书中详述手足三阴、三
阳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参考名家学说予以订正,并绘制经脉腧穴图。次
年铸成“铜人”经穴模型两座,并以图经刻石,对统一经穴定位影响甚广。后期组织编写
《圣济总录》,按经排列腧穴,为元代各书所继承,从而完成了经穴合一。
元代,滑伯仁在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的基础上编著成《十四经发挥》,其后医
家论述经络多以此为主要依据,如明代夏英以滑氏注解配合经脉原文编成《灵枢经脉翼》,
高武《针灸聚英》也依照此书流注次序排列绘图。
明代,李时珍就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撰《奇经八脉考》,丰富了奇经八脉的内
容。沈子禄编辑《经络分野》,徐师曾为之删订,又补辑《经络枢要》,总成《经络全
书》。马玄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对《灵枢·经脉》的注释,以《十四经发挥》为主
要参考,其后为张景岳《类经》所依据。杨继洲《针灸大成》为《针灸聚英》之后的针灸
专书,内载经络腧穴资料更为丰富。此后,有张三锡《经络考》、翟良《经络汇编》、韦
勤甫《经络笺注》等。
清代,除了见于注释《黄帝内经》和针灸书中的经络内容外,经络专书较少。《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诀》中载有经穴歌诀,分绘经脉图和经穴图。李学川《针灸逢源》一书,共载
经穴 361 个,这是对经穴的又一次总结。“久病入络”是叶天士运用络脉理论认识疾病和治
疗疾病的创举,是对经络理论的新贡献。《临证指南医案》中“胃脘痛”及“胁痛”两门,共有
67 案,其中提到“久病入络”者达37 案,对于“久病入络”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与临床治疗法则。
其对络病的认识影响深远,为现代医家所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深,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
究。1956 年中国将“经络研究”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有组织地进行临床
观察、形态学研究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85 年“经络研究”被列入国家“七五”
攻关课题,1990 年被列为国家12 项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之一,1998 年又被列入国家攀登
项目。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经络的现代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
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循经感传尤为多见,它普遍地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线路,它与人体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
经脉和脏腑间确有相对特异性联系。对于经络实质仍在不断地探索。
三、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体表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
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
穴”;《太平圣惠方》有称作“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
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称其为“神气
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
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
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所以,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四、腧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是腧穴概念的形成期。这一时期腧穴尚无具体名称,但出现了有关临
床应用的文献记载,如:战国初期医家秦越人(扁鹊)刺“三阳五会(输)”救治虢太子尸
厥;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脉经》中的“阳上于环二寸而益为一久(灸)”;《五十二病
方》中的“久足中指”“久左胻”等,都是有关腧穴早期临床应用的文献记载。西汉初期著名医
家淳于意(仓公)用针灸治病,已明确提出何病应刺何部位,仓公称之为“俞”,或称“砭灸
处”。
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腧穴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完善的时期。《黄帝内经》总
结了东汉以前的腧穴理论,以“以痛为输”、有位无名、有名有位等不同形式记述腧穴,内
容涉及腧穴的名称、位置、归属、主治、刺灸方法及禁忌等,并对部分腧穴进行了初步分
摘要:
展开>>
收起<<
《经络腧穴概念与历史发展认知》摘要本文围绕经络腧穴展开阐述了相关概念、理论形成发展及腧穴理论演变。经络是经脉和络脉总称是运行气血通道。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主干;络脉是经脉分支。“经络”连用首见于《汉书艺文志》。经络理论在对“脉”“气血”认识基础上结合导引行气等现象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形成。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腧穴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至西汉理论体系在东汉至南北朝逐步完善。隋唐到明代腧穴理论体系不断发展。清代至民国针灸学由盛转衰。新中国成立后腧穴理论体系繁荣发展对腧穴多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成就。近年国家对穴名等作统一规定颁布相关国家标准为针灸学发展提供保障。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