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络与腧穴-经络总体认知

2025-10-01 999+ 2.68MB 1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经络总体认知
【学习目标】
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规律、表里属络关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气血循环流注;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分布、作用及临床意义。
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作用及临床意义。
熟悉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图 1-1),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
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络脉由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
络等组成。
1-1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脉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十二正经”。按
其流注次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
论》),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足,表示经脉在上、
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脏
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阴阳,表
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之气的多少。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
(多少):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
再次为少阳。根据阴阳气的多少,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分别组成对应的
表里相合关系。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络的命名,经别、络脉、经筋也是如此。
循行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属阴,按照阴气的盛衰依次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手三阴
经)。其中手太阴与肺脏相联属,称之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与心脏相联属,称之为手少
阴心经;手厥阴与心包相联属,称之为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于上肢外侧的经脉属阳,按照阳气的多寡依次为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手三阳
经)。其中手阳明与大肠腑相联属,称之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与小肠腑相联属,称之
为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与三焦腑相联属,称之为手少阳三焦经。
以此类推,下肢内侧为阴,分布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三阴经);
下肢外侧为阳,分布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阳经)。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在内属于脏腑,在外联
络四肢、头面和躯干。又因为经脉主运行气血,其循行有一定的方向,即“脉行之逆顺”,
后称之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相互联系,即“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1)外行部分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是指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躯干及头面的部分,称为
“外行线”。《灵枢·海论》提到十二经脉“外络于肢节”。“肢”指四肢,“节”一般指骨节,故十
二经脉“外络于肢节”指经脉联络肢体表面,称之为“有穴通路”,它们是经脉的主要循行路线,
一般是经穴图和模型所标识的内容。
摘要:

经络总体认知【学习目标】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规律、表里属络关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分布、作用及临床意义。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作用及临床意义。熟悉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图1-1),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络脉由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组成。图1-1 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脉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十二正经”。按其流注次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

展开>> 收起<<
(高职)经络与腧穴-经络总体认知.docx

共13页,预览4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13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