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络与腧穴-手厥阴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

2025-09-30
999+
2.18MB
1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
【学习目标】
掌握本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的定
位、主治和刺灸注意事项。
熟悉本经脉的主治概要。
了解本经的络脉、经筋、经别及其他腧穴。
一、手厥阴经络
(一)手厥阴经脉
经脉循行
【原文】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N[1]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N[2]。
其支者,循胸出胁N[3],下腋三寸N[4],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
下臂,行两筋N[5]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N[6]出其端。(图 2-88)
图2-88 手厥阴经脉循行示意图
【注释】
[1]心主、心包络:《脉经》《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无“心包络”三字。心包,
原意是心外之包膜也;心包络,则是指与心包相连的络脉。心包与心包络有所不同,但后
来注家多以“心包络”为专名。
[2]历络三焦:指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3]胁:乳下旁肋部。
[4]下腋三寸:腋下 3寸,与乳头相平处,为天池穴。
[5]两筋: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
[6]小指次指:即无名指。
【语译】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心包络,向下经过横膈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其支脉,从胸部向外侧循行,至腋下 3寸处(天池),再向上抵达腋部,沿上臂内侧下行
于手太阴、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中,再向下到前臂,沿两筋之间,进入掌中,循行至中
指的末端(中冲)。
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关冲)。
经脉病候
【原文】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N[1],心中澹澹N[2]
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N[3],烦心,心痛,掌中热。
【注释】
[1]支满:支撑胀满的感觉。
[2]澹澹(dàn):形容心悸状。
[3]主脉所生病者:诸脉皆属于心,心包络是心的外卫,可代心受邪,故主脉所生病。
【语译】
本经异常变化表现为下列病证:心中热,前臂和肘弯掣强拘急,腋窝部肿,甚至胸中满闷,
心悸,面赤、眼睛昏黄,喜笑不休。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脉”方面的病证: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
主治概要
1.心胸、神志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痫等。
2.胃腑病证:胃痛,呕吐等。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上臂内侧痛,肘臂挛麻,腕痛,掌中热等。
(二)手厥阴络脉
【原文】
《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循经以上,
系于心包,络心系。(图 2-89)
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N[1]。取之两筋间也。
【注释】
[1]烦心:原作“头强”,据《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方》改。
【语译】
手厥阴络脉,名内关,在腕关节后2寸处,出于两筋之间,分支走向手少阳经脉,并沿经
向上联系心包,散络于心系。
实证,发为心痛;虚证,见心烦。取手厥阴络穴治疗。
摘要:
展开>>
收起<<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学习目标】掌握本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注意事项。熟悉本经脉的主治概要。了解本经的络脉、经筋、经别及其他腧穴。一、手厥阴经络(一)手厥阴经脉经脉循行【原文】《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 [1] 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 [2] 。其支者,循胸出胁 [3] ,下腋三寸 [4] ,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 [5] 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 [6] 出其端。(图2-88)图2-88 手厥阴经脉循行示意图【注释】[1]心主、心包络...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