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络与腧穴-手太阳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

2025-09-30
999+
3.06MB
1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
【学习目标】
掌握本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髎、听
宫)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注意事项。
熟悉本经脉的主治概要。
了解本经的络脉、经筋、经别及其他腧穴。
一、手太阳经络
(一)手太阳经脉
经脉循行
【原文】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1]中,直上循臂
骨[[2]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3],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4],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
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5],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眦[[6],斜络于颧。(图 2-53)
【注释】
[1]踝:此处指手腕后方的尺骨小头隆起处。
[2]臂骨:尺骨。
[3]两骨之间:当为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4]肩解:肩关节。
图2-53 手太阳经脉循行示意图
[5]目锐眦:亦称目外眦,指外眼角。
[6]目内眦:内眼角。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
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到达肩关节,绕行肩胛部,
交会于大椎,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沿着食管,经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其支脉,从缺盆分出,沿着颈部,上达面颊,到目外眦,向后进入耳中。
另一支脉,从颊部分出,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斜行络于颧骨部。
经脉病候
【原文】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1]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2]。
是主液[[3]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注释】
[1]颔:下颌骨下、结喉上两侧部,与另指耳前颞部为“颔”有不同。
[2]肩似拔、臑似折:描述性语句,形容肩痛、上臂痛剧烈。
[3]液:与手阳明脉主“津”、足阳明脉主“血”等互参。此与手阳明脉主“津”相对。
【语译】
本经异常变动就出现下列病证:咽喉疼痛,颔下肿胀,颈项不能左右转动,肩部牵拉样疼
痛,上臂部剧痛。
本经主治有关“液”方面所发生的病证:耳聋,目赤,面颊肿胀,颈部、颔下、肩胛、上臂、
肘以及前臂的外侧后缘疼痛。
主治概要
1.头面五官病: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
2.神志病:热病昏迷,发热,疟疾等。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项背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
(二)手太阳络脉
【原文】
《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
(图 2-54)
实,则节弛肘废[[1];虚,则生肬[[2],小者如指痂疥[[3]。取之所别也。
摘要:
展开>>
收起<<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学习目标】掌握本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髎、听宫)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注意事项。熟悉本经脉的主治概要。了解本经的络脉、经筋、经别及其他腧穴。一、手太阳经络(一)手太阳经脉经脉循行【原文】《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 [1] 中,直上循臂骨 [2] 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 [3] ,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 [4] ,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 [5]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眦 [6] ,斜络于颧。(图2-53)...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