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络与腧穴-腧穴总体认知

2025-09-30
999+
4.14MB
1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腧穴总体认知
【学习目标】
掌握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的概念及特点;常用特定穴的概念、内容及临床应用;
腧穴的定位方法。
熟悉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了解腧穴的命名。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防治疾
病的刺激点。腧,通“输”,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是孔隙、空窍的意思。《黄帝内
经》中又称腧穴为“气穴”“气府”“骨空”“节”“会”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为“孔穴”;《太平
圣惠方》称作“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称为“腧穴”;《神灸经纶》称为“穴位”。现代
则以“腧穴”为标准化名称。在古代文献中,腧、俞、输三字通用,均指腧穴,而现代“腧”是
指穴位的统称;“俞”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输”多用于五输穴。
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沟通脏腑与体表、疏通
气血的特殊反应点。腧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经穴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
隶属于各脏腑,故腧穴、经脉、脏腑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腧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脏腑的病理状态。临床上通过观察腧穴部位的形、色变化,按压痛点,扪查阳性反应
物等辅助诊断,又可通过针刺腧穴,疏通经脉,调理气血,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一、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一)十四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腧穴体系中的主
体。经穴的特点是有具体的名称,有固定的部位,有特定的经脉归属关系,有明确的主治
病证,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的医疗实践,经穴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针灸医籍
及所载经穴总数列表如下(表 1-4)。
表1-4 历代十四经穴总数一览表
(二)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指未纳入十四经穴范围,但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主治病证的经验效穴,简称
“奇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阑尾穴治疗阑尾
炎、定喘穴平喘、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
历代医家对奇穴的应用颇为重视,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奇穴的记载。如孙思邈《千金方》记
载奇穴 187 个,但当时没有“奇穴”这一名词。明代《奇效良方》专列奇穴,记载了 26 个
奇穴。《针灸大成》列“经外奇穴”,记载35 穴。《类经图翼》列“奇俞类集”篇,记载84
穴。奇穴分布较为分散,一些奇穴虽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与经络系统也有着密切联
系。有的奇穴是由多个穴位组合而成,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有些奇穴就是
经穴,如胞门、子户,实际就是水道穴;据《针灸聚英》载,四花即是双侧胆俞、膈俞四
穴;灸痨穴即是双侧心俞等。历代对奇穴记载不一,也有一些奇穴在发展过程中被归入经
穴。
(三)阿是穴
阿是穴指无具体名称和固定部位,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又称
为“不定穴”“天应穴”。“阿是”之称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
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
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阿”字据《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
压痛处,病人会发出“啊”的一声,故名为“阿是”。
阿是穴源自《黄帝内经》所言“以痛为输”。这类腧穴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无具体名
称,也无固定部位,而是以痛处为穴进行针刺或艾灸。临床上,经穴或奇穴也常以压痛反
应来取穴,但不能称为阿是穴。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二、腧穴的命名
腧穴中除阿是穴外,皆有固定部位和具体名称。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意义,孙思邈《千
金翼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在古代文献中对腧穴命名的含义多有
记载,对穴名意义的理解,有助于记忆腧穴的部位以及掌握其主治功用。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非常广泛,参照腧穴的所在部位特点、主治作用,结合自然景象
和医学理论等,多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
及人体解剖和生理功能等内容,赋予腧穴一定的名称。现将腧穴的命名方法归纳分类如下:
(一)自然类
以天文学上日月星辰而命名,如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太白、天枢等。
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的形象而命名,可分以下几类:
1.以山、陵、丘、墟来比喻腧穴的形象,如承山、大陵、梁丘、商丘、丘墟等。
2.以溪、谷、沟、渎来比喻腧穴的形象,如后溪、阳溪、陷谷、合谷、支沟、水沟、中渎
等。
3.以海、泽、池、泉、渠、渊来比喻腧穴的流注形象,如少海、小海、尺泽、曲泽、曲池、
阳池、曲泉、经渠、太渊、清冷渊等。
4.以街、道、冲、处、市、廊来比喻腧穴的通路或处所,如气街、水道、关冲、五处、风
市、步廊等。
(二)物象类
以动物名称来比喻腧穴的形态,如鱼际、鸠尾、伏兔、鹤顶、犊鼻等。
以植物名称来比喻腧穴的形态,如攒竹、禾髎等。
以建筑物之类来形容腧穴的形态,如天井、玉堂、巨阙、曲垣、库房、府舍、天窗、地仓、
梁门、紫宫、内庭、气户等。
以事物之类来形容腧穴的象形或会意,如大杼、地机、颊车、缺盆、天鼎、悬钟等。
(三)人体类
1.以人体解剖部位来命名,此类腧穴又可分为两类:
(1)以大体解剖名称来命名,如腕骨、完骨、大椎、曲骨、京骨、巨骨等。
(2)以脏腑名称来命名,如肺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膀胱俞、大
肠俞、小肠俞等。
2.以人体生理功能来命名,此类腧穴可分以下两类:
(1)以一般生理功能来命名,如承浆、承泣、听会、劳宫、廉泉等。
(2)以气血脏腑功能来命名,如气海、血海、神堂、魄户、魂门、意舍等。
3.以治疗作用来命名,如光明、水分、迎香、归来、筋缩等。
4.以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来命名,可分以下三类:
(1)以内外分阴阳来命名,如阳陵泉、阴陵泉等。
(2)以腹背分阴阳来命名,如阴都、阳纲等。
(3)以经脉交会分阴阳来命名,如三阴交、三阳络等。
三、特定穴
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称为特定穴。共分十类,分别是位于四
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位于胸腹、腰背部的募
穴、背俞穴;位于四肢、躯干的八会穴及全身的交会穴。
(一)五输穴
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经气出、溜、注、行、入之处,名为井、荥、输、
经、合的五类腧穴,总称五输穴。这是古人以自然界水流动向和水流大小所做的比喻,对
经脉气血的流注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形容,分别以井、荥、输、经、合来命
名,即《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由
此说明经气在运行过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表 1-5)。
1.分布特点与组成
表1-5 五输穴流注及部位
五输穴与五行的配属始见于《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难经·
六十四难》据此补全了阴、阳各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表 1-6、表 1-7)。
表1-6 六阴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
表1-7 六阳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
摘要:
展开>>
收起<<
腧穴总体认知【学习目标】掌握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的概念及特点;常用特定穴的概念、内容及临床应用;腧穴的定位方法。熟悉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了解腧穴的命名。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腧,通“输”,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是孔隙、空窍的意思。《黄帝内经》中又称腧穴为“气穴”“气府”“骨空”“节”“会”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为“孔穴”;《太平圣惠方》称作“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称为“腧穴”;《神灸经纶》称为“穴位”。现代则以“腧穴”为标准化名称。在古代文献中,腧、俞、输三字通用,均指腧穴,而现代“腧”是指穴位的统称;“俞”...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