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络与腧穴-足厥阴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

2025-09-30
999+
2.6MB
1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
【学习目标】
掌握本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的定位、主
治和刺灸注意事项。
熟悉本经脉的主治概要。
了解本经的络脉、经筋、经别及其他腧穴。
一、足厥阴经络
(一)足厥阴经脉
经脉循行
【原文】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P[1]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
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
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P[2],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图 2-119)
【注释】
[1]丛毛:即前文所谓三毛,指足大趾背部毫毛。
[2]颃颡:同吭嗓。《黄帝内经太素》注:“喉咙上孔,名颃颡。”此指喉头和鼻咽部。喉咙
则指下连气管部分。
图2-119 足厥P
【语义】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沿足背经内踝前上行,至内踝上 8寸处交于足太阴经
之后,上经腘窝内缘,沿大腿内侧,上入阴毛中,环绕阴器;再上行抵达小腹,夹胃,属
于肝,络于胆;再上行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继续上行经喉咙的后而,上入鼻咽部,
连目系,从额部浅出,与督脉在巅顶部相会。
其支脉,从目系下循面颊,环绕唇内。
另一支脉,从肝部分出,穿过横膈,注于肺。
经脉病候
【原文】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P P疝P[1],妇人少腹肿P[2],甚则嗌
干,面尘脱色P[3]。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P[4],狐疝P[5],遗溺,闭癃P[6]。
【注释】
[1] 疝:为七疝之一,发病时阴囊肿痛下坠。
[2]少腹肿:下,《黄帝内经太素》有“腰痛”二字。张介宾说:“足厥阴气逆则为睾肿卒疝,
妇人少腹肿,即疝病也。”
[3]面尘脱色:面垢如尘,神色晦暗。
[4]飧(sūn)泄:大便稀薄,完谷不化。
[5]狐疝:为七疝之一,其症为阴囊疝气时上时下,像狐之出入无常。张子和说:“狐疝,
其状如瓦,卧则入少腹,行立则出少腹入囊中……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
[6]闭癃:指小便闭涩不利。
【语译】
本经异常变化表现为下列病证:腰痛得不可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女人可出现
小腹部肿胀,严重的则咽喉干,面部像有灰尘,脱了血色。
本经腧穴能主治有关肝方面的病证:如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疝气,遗尿或癃闭。
主治概要
1.肝胆病:黄疸,胸胁胀痛,呕逆及肝风内动所致的中风、头痛、眩晕、惊风等。
2.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尿,小便不利等。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
(二)足厥阴络脉
【原文】
《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胫,上睾,
结于茎P[1]。(图 2-120)
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注释】
[1]茎:指阴茎。
【语译】
摘要:
展开>>
收起<<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摘要学习目标掌握足厥阴经脉循行及大敦、行间等常用腧穴定位、主治和刺灸注意事项;熟悉经脉主治概要;了解络脉、经筋、经别及其他腧穴。足厥阴经络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毫毛部沿足背等上行经内踝、腘窝等入阴毛中环绕阴器等上注肺。病候表现为腰痛、疝气、少腹肿等主肝病如胸满、呕逆等。主治概要包括肝胆病、妇科和前阴病、经脉循行部位病证。2络脉:名蠡沟距内踝五寸处分出走少阳分支到睾丸、阴茎。病证有睾肿、卒疝等实证阳强不倒虚证阴部暴痒。3经别:从足背部足厥阴经分出上达外阴部合于少阳。4经筋:起于足大趾上边经内踝等结于阴器。病证有足大指等部位痛、阴器功能异常等。足厥阴肝经腧穴(14穴)如大敦治疝气等浅刺或点刺出血、可灸;行间治肝经风热等直刺可灸;太冲治多种病症直刺可灸等。章门、期门等穴各有定位、主治和操作要求。此外还附有经穴歌及复习思考题。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