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络与腧穴-足少阴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

2025-09-30
999+
3.51MB
2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
【学习目标】
掌握本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肓俞)的定位、主
治和刺灸注意事项。
熟悉本经脉的主治概要。
了解本经的络脉、经筋、经别及其他腧穴。
一、足少阴经络
(一)足少阴经脉
经脉循行
【原文】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U[1],出于然骨U[2]之下,循内踝
之后,别入跟中U[3],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U[4]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U[5]。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图 2-77)
图2-77 足少阴经脉循行示意图
【注释】
[1]邪走足心:邪即斜,指本经从小趾下斜行走向足心涌泉穴。
[2]然骨:原作“然谷”,此据各本改正。然骨,指舟骨粗隆;然谷穴,在舟骨粗隆下方凹陷
处。
[3]别入跟中:指此处有一分支进入足跟部。
[4]贯脊:指由长强穴沿脊上行,先属肾,再下络膀胱,其穴位即当肓俞向下至横骨。
[5]舌本:指舌根部。
【语译】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行舟骨粗隆下,经内踝的后方,向下进入足跟中,
沿小腿内侧上行,经腘窝内侧,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
其直行支脉,从肾脏向上经过肝、膈,进入肺脏,沿着喉咙,夹舌根旁。
另一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流注于胸中。
经脉病候
【原文】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U[1],咳唾则有血,喝喝U[2]而喘,坐而欲
起,目U U U[3]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是为骨厥U[4]。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U[5],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U[6]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U[7],嗜卧,足下热而痛。
【注释】
[1]漆柴:形容患者面色发黑,如漆如炭。
[2]喝喝:指气喘声。
[3]目U U U(huāng):指眼花,视物不清。
[4]骨厥:肾主骨,指本经脉所过部位出现的证候。
[5]上气:指肾不纳气而出现气上逆。
[6]肠澼(pì):即肠间有水,此处指泄泻病证。
[7]痿、厥:痿,指下肢软弱;厥,指逆冷。
【语译】
本经出现异常变动就可表现下列病证:饥饿但没有食欲,面色暗黑如漆炭,咳嗽痰唾中带
血,喘息气急,由坐位站起时,感到两眼昏花视物模糊不清,心像悬空而不安如饥饿的感
觉,肾气虚的容易表现出恐惧,心慌、心悸就如有人要捉捕他。这就是“骨”方面气血逆乱
而发生的骨厥病。
本经腧穴主治有关“肾”方面所发生的病证:口热,舌干燥,咽喉肿,气上逆,咽喉干痛,
心中烦闷,心痛,黄疸,腹泻,脊柱、大腿内侧后缘疼痛,下肢痿软或厥冷,喜欢躺着,
脚心发热而痛等。
主治概要
1.头和五官病: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
2.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
(二)足少阴络脉
【原文】
摘要:
展开>>
收起<<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学习目标】掌握本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肓俞)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注意事项。熟悉本经脉的主治概要。了解本经的络脉、经筋、经别及其他腧穴。一、足少阴经络(一)足少阴经脉经脉循行【原文】《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 [1] ,出于然骨 [2] 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 [3] ,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 [4] 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5]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图2-77)图2-77 足少阴经脉循行示意图【注释】[1]邪走足心:邪即斜,指本经从小趾下斜...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