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络与腧穴-足太阴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

2025-09-30 999+ 3MB 2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
【学习目标】
掌握本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
大包)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注意事项。
熟悉本经脉的主治概要。
了解本经的络脉、经筋、经别及其他腧穴。
一、足太阴经络
(一)足太阴经脉
经脉循行
【原文】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Y[1]后,上内踝
前廉,上腨Y[2]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Y[3]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上膈,挟咽Y[4],连舌本Y[5],散舌下。(图 2-33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2-33 足太阴Y
【注释】
[1]核骨:即第 1跖趾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
[2]腨(shuàn):通“踹”,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3]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4]咽:此兼指食管而言。
[5]舌本:指舌根部。
【语译】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 1跖趾关节
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 8寸处交于足厥阴经之前,
再沿膝股部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联络胃;再经过横膈上行,夹咽部两旁,系
舌根,分散于舌下。
其支脉,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流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穴下 3寸,分布于胸胁。
经脉病候
【原文】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Y[1],则快然
如衰Y[2],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Y[3],水闭Y[4]
,黄疸,不能卧,强立Y[5],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注释】
[1]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即肛门排气。
[2]快然如衰:感到病情松解。
[3]溏瘕泄:溏,指大便溏薄;瘕,指腹部忽聚忽散的痞块;泄,指水泻。
[4]水闭:指小便不通等症。
[5]强立:《太素》作“强欠”。是指想打呵欠而气出不畅。强立:结合前后文当理解强行
或勉立之意。
【语译】
本经变化表现为:舌根部发僵,食后要呕,胃脘痛,腹胀,时时嗳气,
大便矢气后感到松,身感到无力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关“脾”面的病:舌根部痛,身体不能灵活活动,不下,心胸
,心下急痛,大便溏,腹痞块,泄泻,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
,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足大趾不能灵活运用。
脾大络病:实痛;虚,百节松弛软弱
主治概要
1.脾胃病:胃痛,呕,腹痛,泄泻,便等。
2.妇科病:经过崩漏等。
3.前阴病:阴,不遗精阳痿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下肢痿痹,胸胁痛等。
)足太阴络脉
【原文】
摘要: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学习目标】掌握本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注意事项。熟悉本经脉的主治概要。了解本经的络脉、经筋、经别及其他腧穴。一、足太阴经络(一)足太阴经脉经脉循行【原文】《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 [1] 后,上内踝前廉,上腨 [2]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 [3] 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 [4] ,连舌本 [5] ,散舌下。(图2-33)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图2-33 足太阴 【注释】[...

展开>> 收起<<
(高职)经络与腧穴-足太阴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docx

共20页,预览6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20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