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古代体表标志释义

2025-09-30 999+ 43.79KB 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常用古代体表标志释义
颜:又称庭、天庭,即额部中央。一说指左右眉目之间,一说指面部前中央。
阙(què):又名印堂,俗称眉心。两眉之间称阙中;两眉之间微上方称阙上。
眉本:与眉梢对举,俗称眉头。即眉毛之内侧端。
目窠():眼眶内凹陷如窝状的巢穴,又称眼窝。
目胞:俗称眼胞,又名目裹,现称眼睑。上面称上眼睑,下面称下眼睑。
目纲:纲,或作网,又称眼弦,现称睑缘。即眼睑边缘生长睫毛处。上面称目上纲(网),
或上弦,即上睑缘;下面称目下纲(网),或下弦,即下睑缘。
目内眦:又称大眦,即内眼角。
目锐眦:又称小眦、目外眦,即外眼角。
è):俗称鼻梁、山根,现称鼻根。即两目之间,鼻柱之上凹陷处。
玉宫:又称明堂骨,俗称鼻柱,即鼻根之下,鼻尖之上。一说指鼻根部。
明堂:即鼻。一说指鼻尖。
鼻准:又称面王。指鼻尖、鼻头、准头。h h(zhuō):指眼眶下缘的骨。相当于现
代解剖学上的上颌骨和颧骨构成眼眶的部分。h h(qiú):亦称颧,即颧骨,为眼眶
外下侧之高骨。
颃颡(hángsǎng):指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相当于鼻咽部。
颏():又称地阁,俗称下巴,现称下颌骨体。
吻:口四周之口唇称吻。一说指两口角。
颐:口角外下方,腮部前方。
颞颥(nièrú):俗称太阳,现称翼点。眉弓外侧,颧骨弓上方。
曲隅:又名曲角、曲周,俗称鬓角。位于额角外下两旁,耳前上方的发际呈弯曲下垂的部
分。
耳蔽:耳前小珠,俗称耳门,现称耳屏。
耳缺:耳屏上切迹。
引垂:即耳垂。
颌:又称辅车。即下颌骨支,为下颌骨的耳下部分。
齿本:即牙齿的根部。
牙车:即牙床。
曲牙:即下牙床。因其弯曲向前,故名。
曲颊:指下颌角部。
颊车:指下颌骨。
舌本:即舌根。
嗌:指食管上口(咽腔),又指喉咙。咽喉部的总称。
颔(hàn):颏结喉上,两侧肉之空软处。即下颌底与甲状软骨之间。
玉枕骨:枕外隆凸两旁高起之骨,现称枕骨上项线。
完骨:又称寿台骨。指耳后之高骨,现称乳突。
柱骨:为颈椎的统称。又称天柱骨。
摘要:

常用古代体表标志释义颜:又称庭、天庭,即额部中央。一说指左右眉目之间,一说指面部前中央。阙(què):又名印堂,俗称眉心。两眉之间称阙中;两眉之间微上方称阙上。眉本:与眉梢对举,俗称眉头。即眉毛之内侧端。目窠(kē):眼眶内凹陷如窝状的巢穴,又称眼窝。目胞:俗称眼胞,又名目裹,现称眼睑。上面称上眼睑,下面称下眼睑。目纲:纲,或作网,又称眼弦,现称睑缘。即眼睑边缘生长睫毛处。上面称目上纲(网),或上弦,即上睑缘;下面称目下纲(网),或下弦,即下睑缘。目内眦:又称大眦,即内眼角。目锐眦:又称小眦、目外眦,即外眼角。 (è):俗称鼻梁、山根,现称鼻根。即两目之间,鼻柱之上凹陷处。玉宫:又称明堂骨,俗...

展开>> 收起<<
常用古代体表标志释义.docx

共3页,预览1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3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