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神经系统疾病

2025-09-28
999+
2.36MB
8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总论
神经病学是临床神经病学(clinical neurology)的简称,是临床医学一门分支学科。它
是探索、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
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分类】
神经病学是从内科学中派生出来的学科,它的发展与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病因与
病理的诸多神经科学的基础学科的进步息息相关,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为推动。这些基
础学科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病理学、神
经遗传学、神经免疫学、神经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神经药理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
科学、神经心理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肿瘤学、实验神经病学、神经生物学及神经分子
生物学等。这些基础学科的新理论及医学仪器的发明也为神经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
革命性的变革。例如,由英国科学家、 1979 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Houseld 设计,于
1972 年应用于临床的电子计算机 X线体层扫描(CT)仪,使颅脑疾病的诊断面目一新;
获得 2000 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瑞典科学家 Carlsson 因发现多巴胺的信号转导功能及大脑
特定部位多巴胺缺乏可引起帕金森病,而促进了有效治疗药物左旋多巴的开发。 2003 年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Lauterbur 在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直接导致了在临床诊
断和医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价值的磁共振成像的出现,并成为医学界最重要的诊断工具。而
神经外科学早已从神经病学中分离出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儿童神经病学、围生期神经
病学、新生儿神经病学和老年神经病学也已经发展或正在发展成为独立的专业。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脑神
经与脊神经。
神经系统疾病有数百种,按病变部位分:①脑疾病:如脑血管病、脑炎、癫痫;②脊髓疾
病:如急性脊髓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③周围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病、吉兰-巴雷
综合征;④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如重症肌无力;⑤骨骼肌疾病:肌营养不良,周期性瘫痪
按受累范围分:①局限性病变:指神经系统某一部分组织结构受损,如内囊出血;②弥散
性或多发性病变:如多发性硬化;③系统性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病的锥体束损害和脊髓前
角细胞损害等。
【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
人类脑及周围神经系统由上千亿个神经细胞和1014以上的突触组成,具有极为复杂精细
的结构和功能。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 和 周 围 神 经 系 统 (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指挥和协调躯体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感受机体内外
环境传来的信息并做出反应,参与人的意识、学习、记忆、综合分析等高级神经活动。神
经病学研究内容包括 CNS 疾病、PNS 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包括感染、
血管病变、肿瘤、外伤、免疫损伤、变性、遗传、中毒、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和代谢
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根据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四类:①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
受损使正常神经功能减弱或缺失,如一侧大脑内囊区梗死导致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
碍,面神经炎时引起同侧面肌瘫痪等。②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产生的过度兴奋
表现,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刺激性病变引起部分性运动性发作,腰椎间盘突出引起坐骨神经
痛等。③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
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
阳性。④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引起与之功能相关的远
隔部位的神经功能短暂缺失。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偏瘫肢体呈现肌张力减低、腱反
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即所谓的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病变时,受损平面以下同样表现
为如上的弛缓性瘫痪,即所谓的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逐渐出现神经缺损症状或释放症
状。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先进的检查仪器的问世及特殊检查方法的出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和极大的便
利。这些检查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非常安全,多是无创性检查,如电子计算机
体层扫描(CT)、脑电图(EEG)、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成像(MRI)、视觉、
脑干听觉、体感诱发电位(VEP、BAEP、SEP)、事件相关电位(ERP)、脑电地形图
(BEBM)、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第二大
类的各项检查都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有些是有侵袭性的,如 CT 血管成像(CTA)、数
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肌肉和神经的活组织检查;第三大类是基因诊断技术,如基因
突 变 检 测 、 基 因 连 锁 分析、mRNA 检 测 、核 酸 分 子 杂 交 技 术 、 聚 合 酶 链 反 应
(PCR)、DNA 测序等。
【诊断思路】
所有先进的技术都无法取代基本的临床方法,临床诊断的基本思路必须从完整详尽的病史
和细致准确的神经系统检查开始,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再经过周密的思索和合理的分析得
出临床结论,概括地说,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以下四个步骤:①收集临床资料:通过
详细的问诊、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尽可能详尽地搜集临床资料;②分析病情:运用神经科
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释有关的临床资料;③定位诊断。初步确定最能解释这些临
床资料的病变解剖位置,即定位诊断;④定性诊断:根据病变的部位、病史与体征及相关
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最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做出定性诊断。事实上,临床有许多神经
科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其表现而作出,如三叉神经痛、癫痫、偏头痛、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晕厥、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周期性瘫痪等;还有些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
的体征,如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小舞蹈病、小脑性共济失调、神经皮肤综合征、雷诺
病、红斑肢痛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而脑脊液检查,包括常规、生化、细胞学、 IgG
指数和寡克隆区带等仍然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规检查,对许多神经疾病的诊断具有不可替
代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
【治疗及预后】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可以完全或基本治愈的,例如大多数脑膜炎、脑
炎、营养缺乏性疾病、良性肿瘤、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吉兰-巴雷综合征、轻症脑出血及脑
梗死;②通过治疗可使患者的症状或病情完全得到控制或缓解,如多种类型的癫痫、帕金
森病、帕金森综合征、三叉神经痛、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偏头痛和周期性瘫痪等;
③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恶性肿瘤、神经变性病(如 Alzheimer 病、运动神经元
病、脊髓空洞症等)、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如 Friedreich 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
调、腓骨肌萎缩症、朊蛋白病、AIDS/HIV 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等)。
【中医学认识】
心主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离不开心主血脉的功能
心阴、心血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心阴、心
血不足,则濡养心神的功能减退,可见心悸、怔忡、健忘、少寐、神疲、目眩、面色萎黄
舌淡、脉细弱等症,治当补心阴、养心血,药用当归、白芍、阿胶等。
中医学对脑的认识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说:“脑为髓海,其输上在于天
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指出视听、运动与脑有关。至明代,李时珍认为“脑为元神之府”,
《本草备要》也说:“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已认识到脑与精神思维活动有关,但仍划归
于心的功能中。此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人体情志活动,故神经系统疾病与肝有
关。
中医认为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倦,久病失养,均可导致脏腑失调而发生神经系统
疾病,但外感与风邪,内伤与肝肾关系密切。治疗上在补虚泻实的同时,应注意养心安神
醒神益智、补肾填精、活血化瘀法则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可喜成果,重点体现在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的治
疗上。如运用活血化瘀药能保护神经细胞,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调节凝血功能和血液流
变,抗血栓形成,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脑组织血流供应,调节细胞因子分泌,减轻继发性
炎症损伤,减轻自由基损伤,抗细胞凋亡等。
第二节 周围神经病
Ⅰ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一种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而反复发作的剧烈疼
痛。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后者有明确的病因存在,前者病因不明。本节
主要介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与中医学的“面风痛”相似,可归属于“面痛”“头风”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无明确病因。可能为三叉神经在脑桥被异行扭曲的
微血管压迫后,局部产生脱髓鞘引起疼痛发作。此外,感觉性癫痫样发作也可能是其发病
的另一种解释。
2.病理 一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特殊病理改变。近年来对三叉神经痛患者做三叉神经感觉
根切断术,活检时发现神经节细胞消失,神经纤维脱髓鞘或髓鞘明显增厚,轴突变细或消
失;电镜下尚可见Ranvier 结附近轴索内集结大量线粒体。部分患者颅后窝可见小的异常
血管团压迫三叉神经根或延髓外侧面,手术解除压迫后可治愈。
二、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多为三阳经络受邪所致,病因主要有风、火、痰、瘀、虚,其中初起以风、火多见,
病久则多兼夹痰、瘀、虚。
病因病机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因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会于此;且“高巅
之上,惟风可达”,风为阳邪,易犯头面,故大凡外感致病,多系风邪为患。又常兼夹寒、
火、痰,或风寒凝滞,或风火灼伤,或风痰壅阻,致三阳经络受阻而发为疼痛。风邪善行
而数变,故疼痛可突然发作,反复无常。内伤致病,多与肝胆郁热、胃火炽盛、阴虚阳亢
密切相关。风火攻冲头面,上扰清窍,而致头面疼痛,《证治准绳》有“面痛皆属火盛”之
说;或因头面气血瘀滞,三阳经络阻滞不通所致。本病外感内伤常互为影响。外感致病,
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可入里化热伤阴而成内伤;病久则血行迟涩,血瘀络痹而成顽疾,
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而内伤致病亦多易感受外
邪,使病情加重。
总之,本病虽以风、火二邪为主因,亦常与寒、痰、瘀等兼夹为病。核心病机为三阳经络
闭塞,不通则痛。病位主要在面部经络,与肝、胆、胃等脏腑密切相关。初发、暴痛为实
久病缠绵不愈则多虚、多瘀。
【临床表现】
1.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40 岁以上者达70%~80%,女性略多于男性。
2.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剧烈疼痛为特点。可长期固定在某
一分支,尤以第二、三支为多见,亦可两支同时受累,多为单侧性。三叉神经痛发作前无
先兆,发作时呈电击、刀割、撕裂或针刺样疼痛,以面颊上下颌或舌部最明显。每次发作
摘要:
展开>>
收起<<
神经系统疾病第一节总论神经病学是临床神经病学(clinicalneurology)的简称,是临床医学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神经病学是从内科学中派生出来的学科,它的发展与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病因与病理的诸多神经科学的基础学科的进步息息相关,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为推动。这些基础学科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遗传学、神经免疫学、神经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神经药理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心理学、神经内分泌...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