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

2025-09-27
999+
1.02MB
8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总论
消化系统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道和肝、胆囊、胆道、胰腺等脏器,凡这些
脏器发生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都属于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上十分常见。就中医学而言,
本系统疾病主要对应于脾胃疾病,其次为肝胆疾病。
【生理与病理生理】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食物,将之消化、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吸收并在肝脏中加
工成为自身物质,供机体的需要。该功能的实现不仅有赖于胃肠道的运动和各种消化酶的
分泌,而且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局部神经体液的调节,任一环节的破坏均可导致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酸分泌过多导致自身黏膜的消化可引起消化性溃疡;长期的紧张忧虑
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胃肠道运动障碍或黏膜供血障碍,可引起便秘和胃炎等等。
中医认为脾胃同属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并腐熟水谷;脾主升清,将水谷之精微输
布全身,胃主降浊,将糟粕之物排入肠道。二者一升一降,一纳一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
功能,以化生气血精微。同时肝胆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喜条达而
恶抑郁,脾胃运化受纳功能有赖于肝气疏泄。如肝气郁结不仅可以导致本身病变,还可横
逆犯脾;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肝体失阴血濡养则引起虚阳浮亢。因此,它们各自的功能及
其关系失调,均可为病。
【病因病理】
多种原因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目前已知的常见病因有感染、理化因素、自身免疫、先天
性发育异常或缺陷、外伤、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还有一些迄今尚未明确的
病因。就病理学而言,主要有炎症、溃疡、肿瘤、血管病变和功能性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脏腑失调及先天禀赋不
足几类,病性不外虚实两端,虚为脾、胃、肝之气血阴阳不足,实为寒凝、气滞、食积、
湿困、血瘀等。
【临床表现】
1.嗳气 是指胃中浊气上逆,经食道从口排出的症状。提示胃腔内气体较多或食管括约肌较
松弛,可见于胃食管反流病,或胃、十二指肠、胆道疾病。中医认为本症多因饮食停滞、
情志不调、痰浊湿热、脾胃亏虚等导致胃失和降而成。
2.食欲不振 多见于肝炎、胃肠道肿瘤、胰腺炎、胰腺癌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中医认为
多因外邪犯胃、饮食内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所致。
3.恶心与呕吐 两者可单独发生,但在多数情况下常相继出现。最常见于胃炎、胃癌、幽门
痉挛与梗阻,肝、胆、胰腺病变也可引起。中医认为多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使胃气上逆而病。
4.呕血与便血 提示消化道或肝、胆、胰腺有出血,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
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结肠癌或小肠血管畸形等。中医认为多因肝火犯胃、胃
热壅盛和气不摄血导致血溢脉外。
5.腹痛 多由于消化器官的膨胀、肌肉痉挛、腹膜刺激、血供不足等因素牵拉腹膜或压迫神
经所致,常见于消化性溃疡、阑尾炎、胃肠道感染、胆囊炎、肝癌、胰腺炎、腹膜炎等。
中医认为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所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6.泄泻 是由肠液分泌增多或吸收障碍,或肠蠕动加速所致。常见于肠道感染、结肠炎症、
溃疡或肿瘤、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认为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导
致脾虚湿盛所致。
7.里急后重 表现为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直肠受刺激的征象,见
于局部炎症或肿瘤。中医认为是大肠湿热、脾气虚弱和肠道气滞所致。
8.便秘 常见于患全身性疾病的身体虚弱、肠梗阻、不良排便习惯,以及结肠、直肠、肛门
疾病。中医认为与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气血不足等有关。
9.黄疸 各种原因造成血胆红素升高而出现巩膜、皮肤黄染,有溶血性、肝细胞性和梗阻性
之分。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梗阻和某些先天性疾病。中医认为多因感受外邪
饮食所伤、他病累及、脾胃虚损导致湿浊阻滞中焦,胆液被阻,溢于肌肤而发病。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史、症状与体征可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其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
因此,确诊常有赖于实验室检查、内镜等。
1.血液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反映有无贫血或感染。血清酶学和蛋白情况对肝病的诊断十分重
要。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其 定量检测可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可确定是否
抗病毒治疗及评价疗效。血淀粉酶、血脂肪酶的改变对胰腺炎诊断有意义。血清肿瘤标志
物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对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有辅助意义。
2.粪便检查 对肠道感染、消化道寄生虫有诊断价值。消化道出血可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发现。
3.幽门螺杆菌检测 对于胃癌前疾病及病变、消化性溃疡、胃肠黏膜相关淋巴瘤等疾病的诊
疗具有重要作用。 碳或 碳尿素呼气试验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该检查患者依从性好,
准确性高,为 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
4.内镜检查 包括胃镜、结肠镜和小肠镜等,可直接观察消化道内的各种病变,并可收集标
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和局部用药,是消化系统疾病重要的检查手段。近年来将内镜和超声检
查结合而产生了超声内镜检查,除可直接观察消化道内的各种病变外,还可了解黏膜下病
变的深度、性质、大小及周围情况。经纤维十二指肠镜将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射造影
剂,可作逆行胰胆管造影,对胰及胆道疾病的诊断有很高价值。除诊断外,目前经内镜逆
行胰胆管造影术更多用于治疗胆胰管疾病,如乳头肌切开术、胆总管取石、狭窄扩张、置
入支架、鼻胆管引流术等,其微创、有效及可重复等优势,减少了对外科手术的需求。胶
囊内镜能动态、清晰地显示小肠腔内病变,突破了原有的小肠检查盲区,且具有无痛苦、
安全等优点,成为确诊小肠疾病的一线检查方法。腹腔镜主要用于探查肝、脾、腹膜和胆
囊的病变,对了解腹腔肿块的部位、性质,确定腹水原因,特别是对肝胆疾病的诊断与鉴
别帮助很大。
5.影像学检查 包括 线检查、超声波检查、 及磁共振成像等。
()线检查 线腹部平片对胃肠穿孔、肠梗阻有重要意义。气钡双重造影有助于消化
性溃疡或癌变的诊断。线下胃排空试验有助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线尤其是静脉
注射胆道造影剂对胆道结石、肿瘤等胆道疾病有诊断价值,还能显示胆囊浓缩和排空功能。
()超声检查 超对胆道、肝、脾、胰等实质性脏器的病变及腹水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病特别是肝内血流动力学研究中有重大作用,有助于原发性肝癌诊断
对腹腔内实质性肿块的位置、性质、大小等的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 与磁共振成像 对腹内脏器病变,尤其是肝、胆、胰占位性病变如肿瘤、结石、囊
肿、脓肿有重要诊断意义。对弥漫性病变如脂肪肝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磁共振成像适用于
微小病变的观察以及病变定性诊断,特别是对鉴别肝内肝门部病变组织学来源和诊断胆道
胰腺病变具有很大价值。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在不需注射对比剂的情况下,可清楚显示含有
液体的胆管和胰管管腔全貌,是胆胰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
6.活组织检查和脱落细胞检查 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鉴别良性与恶性肿瘤最可靠的方法,也
是早期肝硬化诊断的依据。胃肠道脱落细胞和腹水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肿瘤。
7.放射性核素检查 肝扫描除可探查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鉴别右上腹肿块在肝内还是肝外 ,
还可为肝穿刺、活检或手术定位。
【防治】
1.一般治疗 消化道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与食物直接接触,因此注意饮食调理对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相当重要,部分疾病通过调理饮食可以明显好转或痊愈,如早期酒精
性肝病,戒酒后可以治愈。一般而言,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宜进食易于消化、有营养食物,
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此外,消化系统疾病常引起精神不适症状,精神因素又可加重病
情,因此要保持心情畅快,重视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西医治疗 包括针对病因或发病环节的治疗和对症治疗两方面。对部分病因已明确的
疾病,直接治疗病因,如细菌性肠炎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即可痊愈;而对病因不明者,
主要针对发病的不同环节,阻断病情的发展,延缓病程,改善症状,如纤维化是肝硬化的
基本病理变化,抗纤维化治疗可延缓肝硬化进程等。对症治疗是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
部分,有助于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应了解药物的适应证及不良反应,根据病情选
用。对于某些内科不能治疗或疗效不佳的疾病应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宜辨证论治,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进行治疗。但要注意脏腑
的生理特点,如脾气主升,以升为健,胃气主降,以降为和;脾为太阴,多虚多寒,胃为
阳明,多实多热;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治脾宜升、宜补、宜温,治胃宜降
宜泄、宜通,治肝宜柔、宜疏。另一方面,消化系统疾病一般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久病
入络,久病多瘀,故病程后期应注意活血化瘀通络。
()中西医结合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有着很大的优势,不仅能使临床症状
迅速缓解,而且疗效稳定,副作用少,不易复发。如西医对慢性肝病的肝纤维化无理想治
疗药物,中医疏肝健脾、活血化瘀能延缓或阻止其进程,有肯定的疗效。对胃肠功能性疾
病等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因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特异性治疗西药,中医或中
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辨证论治的特色,因地、因时、因人制宜,能取得突出的疗效。
第二节 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对胃内各种刺激因素的炎症反应,显微镜下表现为组织学炎
症。根据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胃炎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临床上大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主要依靠内镜和病理学检查来确诊。有些胃炎不伴有或仅伴有很轻
的炎症细胞浸润,而以上皮和微血管的异常改变为主,称之为胃病。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广泛性或局限性的胃黏膜炎症。急
性发病,可有明显腹胀、腹痛等上腹部症状,多数患者有较明确的发病原因。胃镜检查可
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等一过性改变,组织学上通常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包
括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幽门螺杆菌胃炎和除幽门螺杆菌以外的其他急性感染性胃炎。
本病与中医学的“胃瘅”相类似,可归属于“胃痛”“血证”“呕吐”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引起急性胃炎的病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急性应激、药物、酒精、创伤和物理因素
几大类。
急性应激包括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脑血管意外、休克和过度紧张
等,引起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黏液分泌减少,局部
前列腺素合成不足,屏障功能损坏;同时,胃酸分泌增加,大量的氢离子反渗,损伤血管
和黏膜,最终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甚至溃疡。引起急性胃炎最常见的药物主要是非甾体
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等药物,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合酶导致前列腺素
的产生减少而削弱其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乙醇具有的亲脂性和溶脂性,可以导致胃黏膜
糜烂及黏膜出血,而炎症细胞浸润多不明显。幽门螺旋杆菌是造成急性胃炎的主要细菌,
摘要:
展开>>
收起<<
消化系统疾病300字摘要消化系统涵盖口腔至肛门的消化道及肝、胆、胰等脏器其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均属消化系统疾病范畴临床常见。生理上消化系统负责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及转化依赖胃肠道运动、消化酶分泌及神经体液调节。病因多样包括感染、理化因素、自身免疫、先天性异常、外伤、精神、遗传及环境因素等。病理上主要有炎症、溃疡、肿瘤、血管病变和功能性疾病。中医则认为病因包括外邪、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及禀赋不足。临床表现各异如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呕血便血、腹痛、泄泻、里急后重、便秘及黄疸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包括病史、症状与体征分析血液、粪便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等。治疗方面强调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包括西医和中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