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全文)

2025-08-27
999+
18.5KB
1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
脑血管病已成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从全球范围来看,脑血
管病为第二大致死原因,同时也是成人的第一大致残原因,严重危害着
人类健康。我国为脑血管病的高发区,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
果表明,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
缺血性脑血管病为脑血管病的主要类型。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
治已在抗血小板和急诊血管再通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在
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仍有高达 50%~70%的患
者发生残疾甚至死亡;而轻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双联抗血小
板治疗,近期卒中复发风险仍高达 6%~8%,且存在出血等并发症。此
外,对于我国发病率较高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脑小血管病等疾病,目
前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
适应为自然界生物的本能,是一种机体对于外部病源入侵及机体自身内
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人体对于外界环境和机体内环境的改变也具有
较强的适应能力。脑是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其对缺血、缺氧性损害
极其敏感,当脑组织完全缺血或缺氧几分钟即可导致某些特定神经元的
不可逆性死亡。但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脑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缺血、
缺氧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自然状态下,脑可通过形成丰富的侧支循环
以适应缓慢进展的血管狭窄或闭塞,从而避免或减轻缺血对脑组织造成
的损害。因此,探索能够提高脑组织对缺血耐受的干预措施,一直是临
床医生的不懈追求。远隔缺血适应(RIC)可激发脑对缺血损伤的适应和
耐受,是一种临床可行的无创性、非药物干预措施,因具有安全无创、
简便易行、易于推广等特点,备受患者和医生青睐。目前,RIC 已在心脑
血管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显示
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RIC 的概念和分型
推荐意见
1. RIC 是指通过对某一脏器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血流阻断与恢复,
激发机体内源性抗缺血性损伤能力
从而提高其他远隔重要脏器或组织抗缺血性损伤能力,减轻相关器官或
组织的缺血损伤。
2. 肢体RIC 通过对肢体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诱导心脏、脑、肾
脏等机体重要的组织或器官产生抗
缺血损伤能力,进而减轻其受到的缺血性损害,是一种临床可行、易于
实施和推广的RIC 方法。
3. RIC 可依据诱导缺血适应与拟保护缺血事件之间的先后关系,分为“远
隔缺血预适应”“远隔缺血期适
应”和“远隔缺血后适应”三种类型。
4. 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以区分 RIC 具体类型的情况,可统一应
用“远隔缺血适应”来进行描述,
该名称既包含了三种不同的类型,也包括了不同类型之间的相互组合。
二、RIC 作用机制概述
推荐意见
1. RIC 的作用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现有证据表明体液调节机制、神经
传导调节机制及免疫炎症调节机制
在诱导其内源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三种机制并非相互独立,存在
相互交叉和重叠,协同发挥保护作用。
2. RIC 是一种无创性、物理治疗措施,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发挥保护作用
摘要:
展开>>
收起<<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摘要脑血管病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成人第一大致残原因我国更是高发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其主要类型。虽在抗血小板和急诊血管再通治疗上有进展但仍存在患者残疾死亡、复发及并发症等问题且部分疾病尚无理想防治措施。远隔缺血适应(RIC)可激发脑对缺血损伤的适应和耐受是无创性、非药物干预措施应用前景良好。其概念分型多样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体液、神经传导及免疫炎症调节机制协同发挥保护作用。临床实施推荐用自动化设备对近期患者建议上肢RIC治疗。RIC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多种疾病安全性、可行性良好。不同疾病有不同推荐应用方式。同时共识明确了RIC治疗的禁忌证及治疗前评估内容。目前RIC最佳治疗方案未明建议继续探索其保护作用及长期辅助药物治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