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2025-08-27
999+
20KB
1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
性疾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侵犯局部皮肤、黏膜以及全身各
组织、 器官,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近年来,随着肿瘤化疗、器官
移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危险因素
的增多,侵袭性念珠菌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念珠菌血症是
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常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可明显改善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预后。
1 病原学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条件致病真菌。 临床上以白念珠菌最为常
见, 而非白念珠菌致病菌种多达 16 种以上,其中以热带念珠菌、光滑念
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较为常见。
2 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
侵袭性念珠菌病是一个由定植、感染到发病的连续过程,多发生于抗细
菌药物使用所致多部位、高强度念珠菌定植,并伴有生理屏障(解剖屏
障、功能屏障和微生物屏障)破坏,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等机体免疫功
能低下的患者 。虽然不同区域、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病种、不同患者侵
袭性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各不相同,但危险因素评估对促进念珠菌病的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意义重大。
3 流行病学
侵袭性念珠菌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患病率为(2.1~21.0)/10
万,病死率达 40%~60%。 侵袭性念珠菌病以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最为常见,白念珠菌占 65%~
70%,但近年来在 ICU、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器官移植等患者中,
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高于白念珠菌。
4 病原学诊断
4.1 直接镜检
可直接镜检的标本包括无菌体液、痰、尿、粪便、分泌物或脓液及活检
组织等。
4.2 真菌培养与鉴定
由于念珠菌为人体开放腔道如口腔或胃肠道的常居菌,因此从痰或粪便
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念珠菌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4.3 念珠菌体外药敏试验
念珠菌属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的标准参考方法为肉汤稀释法,且应
使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如 RPMI1640)。
4.4 血清学检测方法
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是血清真菌特异性细胞壁成分(1→3)-β-D-葡
聚糖检测,简称真菌 G 试验。感染早期即可呈阳性, 且阴性预测值较高
(中等级,中等推荐)。
4.5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目前已在临床开展的检测方法主要为病原体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又称
二代测序技术(mNGS),该技术不需要培养即可直接检测临床标本,
尤其是对一些病因不明的感染或已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后,仍有一定检
测阳性率,为疑难、 少见感染病的病原学诊断提供依据,然其结果解释
和诊断价值评估需结合临床谨慎进行。
4.6 组织病理检查
标签: #念珠菌病
摘要:
展开>>
收起<<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侵犯局部皮肤、黏膜以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近年来,随着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危险因素的增多,侵袭性念珠菌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念珠菌血症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常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预后。1 病原学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条件致病真菌。临床上以白念珠菌最为常见,而非白念珠菌致病菌种多达16种以上,其中以热带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