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版》要点汇总

2025-08-27
999+
14.29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46.《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
应用指南(2020 年版》要点
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
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
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如未及时给予恰当的抗
菌药物治疗,感染相关死亡率高。因此,充分认识粒缺伴发热患者
的相关风险、诊断方法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粒缺
伴发热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至关重要。
一、定义
1.粒缺:
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mes;109/L,或预计
48h 后ANC<0.5&mes;109/L;严重粒缺指 ANC<0.1&mes;109/L。
2.发热:
指单次口腔温度≥38.3(腋温≥38.0),或口腔温度≥38.0(腋温
≥37.7
)持续超过 1h。粒缺期间应避免测定直肠温度,以防止定植于肠道
的微生物侵入。
需要指出的是,发热是粒缺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由于这群患
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临床医师的判断在决定是否需要给患者使用
抗菌药物治疗时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流行病学
1.粒缺伴发热的流行病学:
超过 80%的血液肿瘤患者和 10%~50%的实体肿瘤患者在≥1个疗
程化疗后会发生与粒缺有关的发热。
2.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粒缺伴发热患者超过半数的耐药菌从 BSI 中检出,而呼吸道感染的耐
药菌检出率较低。
三、诊断
1.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详细了解既往抗菌药物使用、耐药和定植情况,发现感染的高危和
隐匿部位;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明确感染部位。
2.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检查,至少每 3d 复查 1次;降钙
素原、C反应蛋白等感染相关指标的检查对感染诊断有提示意义。
3.微生物学检查:
至少同时行两套血培养检查,如果存在中心静脉导管(CVC),一套
血标本从 CVC 的管腔采集,另一套从外周静脉采集。无 CVC 者,应
采集不同部位静脉的两套血标本进行培养,采血量为每瓶 10ml。
(1)微生物涂片:采集组织分泌物如下呼吸道标本、肛周样本,伤
口创面和脓肿分泌物等进行涂片检测,是经济快捷发现病原菌的方
法。
(2)血清学检测:急性期血清学IgM 抗体阳性对诊断有指导价值,
恢复期 IgG 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或 IgM 抗体由阴转阳具有
回顾性确诊的价值。
(3)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
PCR 和mNGS 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出病原微生物,可作为病原学
诊断的参考,但需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综合评估是否为致病菌。
4.相关感染部位的评估和影像学检查:
摘要:
展开>>
收起<<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版)》摘要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发热可能是感染唯一征象未及时治疗感染相关死亡率高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1定义:粒缺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或预计低;发热有明确口腔、腋温标准粒缺期间避免测直肠温度。2流行病学:超80血液肿瘤患者和1050实体肿瘤患者化疗后会发生粒缺相关发热;粒缺伴发热患者超半数耐药菌从BSI检出。3诊断: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及相关感染部位评估和影像学检查。4治疗:治疗前需危险分层和耐药评估;尽快初始经验性用药覆盖常见和毒力较强病原菌及耐药菌;根据情况调整抗菌药物;疗程依ANC和病情而定;高危粒缺患者可预防给药但需考虑耐药特点及不良反应低危及多药耐药菌定植患者反对预防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