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全文版)

2025-08-26
999+
504.5KB
12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2020 版: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指南(全文版)
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免
疫功能低下,炎症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
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如未及时给予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
感染相关死亡率高。因此,充分认识粒缺伴发热患者的相关风险、诊断
方法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粒缺伴发热的发生率和死亡
风险至关重要。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 年
版)》发表至今 4 年,对临床诊疗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期间国际及
国内关于粒缺伴发热的诊疗理念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我国在粒缺伴发
热的病原学,尤其是耐药菌监测方面也积累了大量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
数据,新型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的应用带来新的危险因素。因此,参考
欧 洲 白 血 病 感 染 相 关 指 南 ( ECIL 指 南 ) [1,2,3] 、 美 国 感 染 病 学 会
(IDSA)肿瘤合并粒缺患者治疗指南(IDSA 指南)[4]、2019 年西班牙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粒缺伴发热管理共识[5]等,结合我国当前细菌流行病
学、耐药菌监测数据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总结,中华医学会血液学
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对 2016 年版指南进行修订。
一、定义
1.粒缺:
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或预计 48 h 后
ANC<0.5×109/L;严重粒缺指 ANC<0.1×109/L。
2.发热:
指单次口腔温度≥38.3 ℃(腋温≥38.0 ℃),或口腔温度≥38.0 ℃
(腋温≥37.7 ℃)持续超过 1 h。粒缺期间应避免测定直肠温度,以防止
定植于肠道的微生物侵入。
需要指出的是,发热是粒缺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由于这群患者
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临床医师的判断在决定是否需要给患者使用抗菌药
物治疗时起着关键性作用。即使患者不能满足上述定义,也需要医师仔
细甄别是否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例如,对于全身状况不良的患者
(尤其是老年患者)应警惕感染时可能无发热或表现为低体温。在考虑
细菌感染同时也需要警惕其他病原菌感染和混合感染。
二、流行病学
1.粒缺伴发热的流行病学:
超过 80%的血液肿瘤患者和 10%~50%的实体肿瘤患者在≥1 个疗程
化疗后会发生与粒缺有关的发热。血液肿瘤患者粒缺伴发热常有较高的
死亡率,其血流感染(BSI)的相关死亡率达7.1%~42%[6,7,8]。粒缺伴
发热患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感染部位不明显或难以发现,病原菌培
养阳性率低。能明确感染部位者占50%左右,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
其后依次为上呼吸道、肛周和 BSI 等[8]。
我国粒缺伴发热的病原流行病学资料大多来源于BSI 数据,与国外调
查结果基本一致。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0%以上。常见革兰
阴性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
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常见革兰阳性球菌包括肠球菌、链球菌属、金
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病原谱因感染部位和危险因素不
同存在差异[6,9,10,11,12]。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
院血液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单中心粒缺伴发热 BSI 流行病学研
究显示,成人BSI 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中最常见的是葡萄球菌属
[6,13,14]。上海和广东地区血液科数据显示,粒缺伴发热患者病原菌以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草
绿色链球菌群等为主[10,15]。总体而言,我国不同区域粒缺伴发热 BSI
的病原谱基本相同,但与医院其他科室存在差异。值得一提的是,草绿
色链球菌群从免疫功能正常群体血液分离出时可能被作为污染菌,但该
菌在粒缺患者中可引起临床脓毒症的风险,因此不应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菌,血液科不可忽视该菌群[16]。
2.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粒缺伴发热患者超过半数的耐药菌从 BSI 中检出,而呼吸道感染的耐
药菌检出率较低。近5 年 BSI 患者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
希菌(产ESBL-EC)、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KP)、耐碳青霉
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碳
青霉烯鲍曼不动 杆 菌 ( CRAB)发生率分别 为
39.1%~68.3%、7.3%~41.2%、0.5%~11.4%、0~3.2%、5.7%~7.8%[
6,8,9,10,11,12,13,15]。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整体人群碳青霉烯类耐药
摘要:
展开>>
收起<<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0版)》指出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症状常不明显发热可能是感染唯一征象若未及时恰当治疗感染相关死亡率高。因此充分认识此类患者风险、诊断方法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对降低发生率和死亡风险至关重要。2016年版指南4年来对临床诊疗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期间国际国内诊疗理念有变我国在病原学尤其是耐药菌监测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且新型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带来新危险因素。因此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等参考ECIL、IDSA等指南结合我国细菌流行病学、耐药菌监测数据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对2016年版指南进行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