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2025-08-26
999+
45KB
2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2020 年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一、概述
(一)定义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
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或 HBV脱氧核糖核酸
(HBVDNA)阳性 6 个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指由
HBV 持续感染 6 个月以上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
HBV 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
据估计,目前我国全人群 HBsAg 流行率为 5%~6%,慢性
HBV 感染者约 7000 万例,其中 CHB 患者 2000 万~3
000 万例[1]。尽管 HBV 相关疾病所致的医疗负担很重
CHB 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发展,但大多数 HBV 感染者对自
身感染状况知晓率仍较低,导致部分患者就医时已经进展
到疾病晚期。因此 CHB 的早期筛查、诊断及后续的关怀管
理是防治的关键环节。
(三)传播
HBV 主要经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在我国实施新
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后,母婴传播已大幅度减少。
以下人群有较高的 HBV 感染风险:注射毒品史者、应用免
疫抑制剂治疗者、既往有输血史、接受血液透析者、丙型
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
染者、HBsAg 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有接触血液或体液职业
危险的卫生保健人员和公共安全工作人员、多个性伴侣、
男男性行为者、囚犯以及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糖尿病患
者[2]。
HBV 不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
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
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等无血液
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 HBV。
(四)自然史和发病机制
1.HBV 感染的自然史:慢性 HBV 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划
分为 4个时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
和再活动期[3](见表 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并非所
有的 HBV 感染者都经过以上 4期,也不一定是连续的,而
且此分期并不直接等同于抗病毒治疗的标准和适应证。例
如,青少年或成年时期感染 HBV,多无免疫耐受期而直接
进入免疫清除期。
2.发病机制:CHB 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
全阐明。大量研究表明,HBV 不直接杀伤肝细胞,而是通
过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而炎症坏死的持
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是慢性 HBV 感染者进展为肝纤维化、
肝硬化甚 至 肝细 胞 癌 (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的重要因素。
二、检测
(一)检测对象
建议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或医疗
活动中,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
儿童以及 18 岁以上成人积极进行 HBsAg 和乙型肝炎表面
抗体(抗-HBs)检测,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
疾病危害的目的[1]。
(二)检测方法
1.HBV 血清学检测:目前为HBV感染的首选检测方
法。HBV 血清学标志物包括 HBsAg、抗-HBs、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乙型肝炎 e 抗体(抗-HBe)、乙型肝
炎核心抗体(抗-HBc)和抗-HBcIgM。临床意义见表
2、3[4](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2.HBVDNA 定量检测:主要用于判断 HBV 复制水平
用于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和疗效判断。HBVDNA 定
量多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其检测下限值因不同
生产厂商的试剂而异。
摘要:
展开>>
收起<<
2020年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一、概述 (一)定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或HBV 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指由HBV持续感染6个月以上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二)流行病学HB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据估计,目前我国全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 000万例,其中CHB患者2 000万~3000万例[1]。尽管HBV相关疾病所致的医疗负担很重CHB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