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静脉血标本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2025-08-25
999+
51KB
1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不合格静脉血标本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 完整版)
随着医学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临床诊疗工作愈来愈依赖于实验室检测数
据。静脉血液含有丰富的病理信息,是临床最常用的标本类型之一,其
检验结果是否正确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不合格静脉血标本不
仅影响医疗质量和医院运营效率,带来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是发
生医疗纠纷重要的原因之一。不合格静脉血标本发生率约为 0.50%,
其中约 70%发生在分析前阶段,因此,加强分析前阶段管理至关重要。
然而分析前阶段过程复杂,涉及患者准备,耗材质量,标本采集、运送、
储存等众多环节,且处于实验室管理之外,质量控制难以实施。
随着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质量指标作为评价检验过
程各关键步骤性能满足要求的一种新兴管理工具,成为分析前阶段的标
本有效管理措施。美国病理学家学会分别于 1989 年及 1998 年开展质
量探索(Q-probes)及质量追踪(Q-tracks)计划,通过对质量指标
的监测,使参与实验室的标本质量及检验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国际临床
化学和实验室医学联盟“实验室差错与患者安全”工作组在 2016 年确立
了包括不合格标本质量指标在内的 27 项质量指标。目前,该指标已在
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2017 年公布了首批质量指标基准值。针对影响
静脉血标本质量的关键分析前因素出台了一系列标准控制文件。同时,
近十几年,多个国家都纷纷开展实验室质量指标相关项目。
相对而言,我国质量指标的发展起步较晚。2015 年,国家卫生和计划
生育委员会首次发布《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要求实验室
利用质量指标对检验全过程进行内部监测和管理。2016 年,国家卫生
健康委员会正式颁布我国首个质量指标卫生行业标准《临床实验室质量
指标》(WS/T 496-2017)。标准制定了包括代表标本质量在内的 28
项关键质量指标,为我国质量指标的研究及开展奠定了基础。从2018
年中国临床实验室标本可接受性质量指标室间质量调查数据来看,我国
分析前的几项指标如标本类型错误率、标本容器错误率、标本采集量错
误率和抗凝标本凝集率的控制水平与国际相似。但由于当前分析前质量
指标无法完全涵盖影响静脉血标本质量的关键因素,难以全面实施质量
监督,不能满足我国静脉血标本检验质量提升的需求;针对影响静脉血
标本质量的分析前关键因素,亟待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数据
收集与监控,进一步完善评价系统,明确改进措施。为此,中华医学会
检验医学分会联合中华护理学会组织专家撰写了“不合格静脉血标本管
理中国专家共识”。
一、术语及定义
(一)定义
不合格静脉血标本指静脉血标本质量无法满足检测要求,需要重新采集
或做让步检验。
(二)不合格静脉血标本的原因
1.患者识别错误:送检标本患者身份信息与申请信息不符。
2.标本采集时机不正确:需要在特定时间采集或满足特定条件下采集,
但实际采血时间不正确或条件不满足。如需空腹采血的项目,受试者未
空腹;糖耐量试验未按规定时间采血等。
3.标本类型错误:标本类型与检测项目不匹配,如凝血检测使用血清标
本。
4.标本采集量错误:送检标本的量过多或过少,不能满足要求标本量。
例如血培养标本采集量没有达到规定要求,导致结果假阴性。
5.标本-抗凝剂比例不当:送检标本中的血液量与抗凝剂比例不符合规
定要求。如血常规管中抗凝剂浓度没有达到规定要求、血凝管中抗凝剂
与血液体积比例不符合 1∶9。
6.标本标识错误:送检标本标签缺失、标签粘贴错误、标签信息错误、
标签信息不完整、标签无法识别、标签在系统中已登记使用等情况。如
标签将采血管全部环绕无法进行信息读取等。
7.标本运输途中损坏:标本从采集地点送至实验室途中发生损坏,如标
本溶血、标本溢出等。
摘要:
展开>>
收起<<
不合格静脉血标本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随着医学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临床诊疗工作愈来愈依赖于实验室检测数据。静脉血液含有丰富的病理信息,是临床最常用的标本类型之一,其检验结果是否正确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不合格静脉血标本不仅影响医疗质量和医院运营效率,带来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是发生医疗纠纷重要的原因之一。不合格静脉血标本发生率约为0.50%,其中约70%发生在分析前阶段,因此,加强分析前阶段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分析前阶段过程复杂,涉及患者准备,耗材质量,标本采集、运送、储存等众多环节,且处于实验室管理之外,质量控制难以实施。随着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质量指标作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