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5-08-25 999+ 295.5KB 2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前言
(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抗体介
导的肝素不良反应,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可引发静、
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1,2]。
HIT 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在形成机制、发生时间、临床处理和
结局等方面均显著不同。HIT Ⅰ 型为良性过程,发生率为 10%~20%,
常发使肝素 12 d,血计数低,
100×109/L不会
可自行恢复,不需要停药和特殊处理,但应注意与其他类型血小板减少
症相鉴别(详见下文鉴别诊断)。HIT Ⅱ 为免疫相关性,其主要特征是血
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不伴有严重血栓栓塞风险,其中血栓形成及栓塞
并发症是导致 HIT 患者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尽管现有治疗已经明显
HIT 导 20%
30%[3,4] HIT 是
HIT Ⅱ 型。
为更好地规范 HIT 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
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组织国内专家,成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中国专家共识》(2017)(简称《共识》)编写委员会,在参考国际相关指南
共识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 HIT 的防治现状,撰写了本
《共识》。期望本《共识》中所提出的指导性建议,有助于提升中国心
血管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对 HIT 的认知、诊断与治疗水HIT 临
干预科学与规范。
本共识为国内首部。考虑到我 HIT 行情况不详,相关研究不
,本共识所有建议均基于国内相关研究、指南
推荐权威专家意见,并经专家组讨论形成。
流行病学
由于诊断HIT 的发生率科医师学会
(ACCP)《抗栓治疗和血栓防指南》9(ACCP 9)
<0.1%5.0%(
1 )。研究结表明,在肝素露人,HIT 合抗
达 20%床 HIT 际发病率低。国内目前关于
HIT 发病行病学资料2006至 2016 年间在国内期上发表的 57
相关文献个案报道,以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
诱 发 的 HIT 为 主 , 少 数 为 低 分 肝 素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了 HIT
认性试验(如 5-羟色胺释放试验或 IgG 性抗体检测)验证
表 1
不同类型患者和肝素暴露情况下 HIT 发生率[1]
相关危险因素
HIT 发生的风险与肝素类药物的类型、肝素暴露时间暴露(静脉
/下使用、体循环种体外装、肝素管等)、剂量及治疗
策略、患者全身程度以及性别等有关(
1 )
牛源性肝素高于性肝素,治疗高于受 UFH 高
于 LMWH科患者高于内科患者,其中心大手术患者
应用 UFH 时 HIT 风险(1%5%)高于内科和科患(0.1%~1%)
创伤接受外大手术治疗患者 HIT 风险高于其他患者,性患者高于
性患者。
病理生理机制
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4 因(platelet factor 4PF4)天然的肝素
灭活剂PF4 与肝素分11 结合形成 PF4-肝素复合物(PF4-H)
细胞产PF4-H 抗(HIT 抗)
HIT 抗体主要类型是 IgG的时间为 5090 d
100 d。
IgG 型 HIT 抗 PF4-H 结合形成物 IgG-PF4-H
高时性 IgG
(Fcγ RⅡa)上,引血小持续活化血栓,并释放血小板微粒
板栓过 HIT 抗与血面的-PF4 复合
物结合,于血管皮细胞面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摘要: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前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不良反应,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可引发静、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1,2]。HIT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在形成机制、发生时间、临床处理和结局等方面均显著不同。HITⅠ型为良性过程,发生率为10%~20%,通常发生在使用肝素后的1~2d,血小板计数可轻度降低,一般不低于100×109/L,不会导致血栓或出血事件,在不停用肝素类药物的情况下可自行恢复,不需要停药和特殊处理,但应注意与其他类...

展开>> 收起<<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全文).doc

共24页,预览8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2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