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

2025-08-24
999+
124KB
2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
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运
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等非运动症状。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是其
最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贯穿疾病全程,该药物在 PD 晚期可诱发运动并
发症,增加疾病的致残性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 PD 治疗的重点
与难点。PD 运动并发症是指随着疾病进展和药物治疗而出现的临床异常
表现,主要类型包括运动波动和异动症。
中西医在 PD 运动并发症的诊疗中各有优势,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
为了提高 PD 诊疗水平,充分发挥中西医诊疗 PD 运动并发症的优势,更
好地指导我国 PD 的临床实践,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系统慢病管理专
业委员会(筹)组织国内中西医领域从事 PD 和脑病研究的专家,在以往
中国 PD 治疗指南基础上,综合近年来 PD 运动并发症最新循证医学证据,
参考国内中西医结合的常用疗法,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充分考虑疗效、
风险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进而形成此专家共识。此共识仅为学术性指导
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和医疗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西医结合
的个体化诊疗。
1.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我国 PD 患者运动并发症中“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46.5%和 10.3%。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依据目前研究现状,可将其
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前者包括药物使用的起始时间、种类
和方式等,后者包括年龄、性别和临床亚型等。
2.临床分型
2.1 运动波动
运动波动指随着疾病的进展以及药物的长期治疗,患者对药物产生
波动性反应,依据其临床表现与给药周期的关系,可分为“剂末”现象、
“开”期延迟或无“开”期、“开-关”现象和“冻结”步态 4 型。
2.1.1 “剂末”现象
这是 PD 治疗中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运动并发症,指患者对一剂多巴
胺能药物的反应在服用下一剂药物之前会减弱(通常少于 4h),并出现
相应的运动症状(如运动迟缓、震颤、僵硬以及起坐困难等)或非运动
症状(如疼痛、感觉异常、抑郁、焦虑、静坐不能以及重复刻板动作
等)。再次给药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有时仅持续 1-2h)。“剂末”现象
中症状的波动与给药周期相关,可以预测。
2.1.2 “开”期延迟或无“开”期
指一些中晚期 PD 患者服用原剂量的多巴胺能药物时,出现症状改善
启动时间延迟或无症状改善的现象。“开”期延迟或无“开”期症状的波动与
给药周期无关,而与药物吸收情况有关,较难预测。
2.1.3 “开-关”现象
指患者对药物产生不可预测的“开”或“关”反应,表现为在下一次服药
之前,会毫无征兆地突发运动功能“关”的症状,患者在“关”时处于严重运
动不能,而在“开”时常伴异动。“开-关”现象中症状的波动与给药周期无关,
不可预测。
2.1.4 “冻结”步态
指患者在起步、转弯以及接近目标/即将到达目的地时突然出现某些
异常的下肢运动阻滞动作。根据发病与服药周期的关系,可分为“开期”冻
结和“关期”冻结。根据对药物的反应,可分为多巴胺反应性冻结、多巴胺
抵抗性冻结和多巴胺诱导性冻结。
摘要:
展开>>
收起<<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左旋多巴替代治疗虽为主要疗法但晚期易诱发运动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成为治疗重点与难点。PD运动并发症包括运动波动和异动症中西医诊疗各有优势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为此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系统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形成此共识。我国PD患者运动并发症中“剂末”现象和异动症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运动波动可分为“剂末”现象、“开”期延迟或无“开”期、“开关”现象和“冻结”步态四型。异动症可分为剂峰异动、“关期”肌张力障碍和双相性异动三型。西医治疗遵循“预防为主诊治并重”原则推荐“一保、双控”理念。中医治疗主要针对PD“风、火、痰(瘀)、虚”的病机调整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平衡异动症治疗应标本兼治。中西医结合治疗PD运动并发症优势互补应贯穿疾病全程通过协作管理制定个体化方案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相关推荐
-
2025-09-02 999+
-
2025-09-02 999+
-
2025-09-02 999+
-
2025-09-02 999+
-
2025-09-02 999+
-
2025-09-02 999+
-
2025-09-02 999+
-
2025-09-02 999+
-
2025-09-02 999+
-
2025-09-02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