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酒精性肝损伤进展或加重的因素较多,目前国内外研究已
经发现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饮酒量、饮酒年限、酒精饮料品种、
饮酒方式、性别、种族、肥胖、肝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营养状
况等。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酒精所致的肝损伤是有阈值效应的,
即达到一定饮酒量或饮酒年限,就会大大增加肝损害风险(III)。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较大,也有研究显示饮酒与肝损害的剂量效应
关系并不十分明显(III)。
酒精饮料品种较多,不同的酒精饮料对肝脏所造成的损害也有
差异(III)。饮酒方式也是酒精性肝损伤的一个危险因素,空腹饮
酒较伴有进餐的饮酒方式更易造成肝损伤(III)。
女性对酒精介导的肝毒性更敏感,与男性相比,更小剂量和更
短的饮酒期限就可能出现更重的酒精性肝病(III)。饮用同等量的
酒精饮料,男女血液中酒精水平明显有异常(II-2)。
种族(II-2)、遗传(III)以及个体差异(III)也是酒精性
肝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汉族人群的酒精性肝病易感基因乙醇脱氢酶
(ADH)2、ADH3 和乙醛脱氢酶(ALDH)2 的等位基因频率以及基因
型分布不同于西方国家, 可能是中国嗜酒人群和酒精性肝病的发病
率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并不是所以得饮酒者都会出现酒精性
肝病,只是发生在一小部分人群中,表明同一地区群体之间还存在
着个体差异。
酒精性肝病病死率的上升与营养不良的程度相关(III)。维生
素A的缺乏或者维生素 E 水平的下降,也可能加重肝脏损害
(III)。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促使酒精性肝病的进展,而
饱和脂肪酸对酒精性肝病起到保护作用(III)。肥胖或体质量超重
可增加酒精性肝病进展的风险(III)。
肝炎病毒感染与酒精对肝损害起协同作用(III),在病毒性肝
炎基础上饮酒,或者酒精性肝病基础上并发 HBV 或HCV 感染,都可
加速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三、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 5 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d,女
性≥20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g/d。但应注
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乙醇量(g)换算公式为=饮酒
量(ml)×乙醇含量(%)×0.8。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
振、乏力、体质量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
状和蜘蛛痣、肝掌等症状表现。
3.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II-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III)、谷氨酰转肽酶(GGT) (II-2)、总胆红素(TBil)
(III)、凝血酶原时间(PT) (III)和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II-2)和缺糖转铁蛋白(CDT)(II-2)等指标升高。其中 AST/A
LT>2,GGT 升高、MCV 升高为酒精性肝病的特点,而 CDT 测定虽然较
特异但临床未常规开展。禁酒后这些指标可明显下降,通常 4 周内
基本恢复正常(但 GGT 恢复较慢)(II-2),有助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