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

2025-08-23 999+ 732KB 2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完整版)
  中国目前约有高血压患者 2.7 亿,糖尿病患者 1.1 亿,血脂异常患者
1.6 亿,而且这些卒中高风险人群的数量还在继续攀升。大量研究证明,
减少脑血管病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重视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
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管理。
1卒中危险因素控制
  1.1 不可干预危险因素
  推荐意见:
  ·询问家族史可有助于识别卒中风险高的个体(IIa 类推荐,A 级证
据)。
  ·患者有罕见的卒中遗传病因(如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
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Fabry 病、COL4A1 基因相关的脑出血、常染色
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关节松弛皮肤脆弱综合征Ⅳ型等)时,可考虑
转诊去做遗传咨询(IIb 类推荐,C 级证据)。不建议在人群中为预防首
次卒中进行常规遗传筛查(III 类推荐,C 级证据)。
  ·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 例患 SAH 或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考虑应用
CTA 或 MRA 等非侵袭性筛查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能是合理的(IIb 类
推荐,C 级证据)。
  ·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患者,≥1 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多囊肾病合并 SAH,或≥1 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
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可考虑应用 CTA 或 MRA 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
裂颅内动脉瘤(IIb 类推荐,C 级证据);对肌纤维发育不良的患者,可
以考虑应用 CTA 或 MRA 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Ib 类
推荐,C 级证据)。
  1.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2.1 证据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
  1.2.1.1 高血压
  推荐意见:
  ·建议常规进行人群血压筛查,并对高血压患者予以适当治疗,包括
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
  ·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收缩压 120-139mmHg 或舒张压 80-
89mmHg),建议每年进行血压复查和高血压相关的健康体检(I 类推
荐,A 级证据)。
  ·高血压患者需要规律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到<140/90mmHg
的目标值(I 类推荐,A 级证据);伴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
依据其耐受性还可进一步降低(I 类推荐,B 级证据)。
  ·65 上老年人首推荐血压控制目标<150/90mmHg,能耐
受可降低140/90mmHg 以下(I 类推荐,A 级证据)。
  ·选择特定的药物功降压以降低卒中风险重要,应基于患者
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
  ·推荐用家庭自测血压,于改善患者依性和血压控制水平
(I 类推荐,A 级证据)。推荐针对性用动血压量,有于检出白
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I 类推荐,B 级证据)。高血压患者管理
1。
摘要: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完整版》摘要中国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众多且卒中高风险人群数量持续攀升。减少脑血管病危害最有效方法是重视一级预防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管理。危险因素控制不可干预危险因素询问家族史可识别高风险个体;有罕见遗传病因可考虑转诊遗传咨询但不建议常规筛查;特定亲属患病情况可考虑用CTA或MRA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可干预危险因素证据充分:包括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等针对不同情况推荐血压、血糖、血脂检测药物控制生活干预等措施。证据不充分或潜在:涉及代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偏头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多个方面分别给出了干预措施或治疗建议。抗血小板治疗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6的个体可用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病低风险人群不推荐。首次卒中风险评估可使用多种工具评估有助于识别高风险人群确定个体化方案。

展开>> 收起<<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doc

共24页,预览8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2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