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强迫思维可以是突然出现的、非自我和意愿的,即存在
思维属性障碍;()思维的容可以达妄想的程度,但相对固定,不泛化;( )患者可以无自知力;
()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只有其中之一;(!)患者因强迫症状而导致显著的痛
苦或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受到显著影响;()注意与其他强迫相关障碍(如躯体变形障碍、拔毛症等)、
其他精神障碍(如抽动障碍、抑郁症、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等)的共病与鉴别,
以及与躯体疾病或药物所致强迫症状的鉴别。
诊断评估工具因配套的诊断系统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常用的有与 ,/9:& 配套的,/9:& 轴
Ⅰ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 '1 8'%,/9)*;,1,8,;)患者
版,与 8, 和,/9:& 均能配 套的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 检查表 ('8''
,(' 8',8,8)和神经精神医学临床评定量表( 01% )'
<+ 0'+,)<)。这些诊断工具均为定式访谈,费时较长,需经过专门培训后才能使用,更
多用于研究。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8''<+ 0' 8',/8<8)是一
个简单有效且可靠的定式访谈工具,-题组为强迫症诊断模块,第一个问题为排除诊断的筛查问题。/8<8
的信度和效度良好,访谈过程简短,更易于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颁布后,/8<8 进行了相应的更新
(/8<8# 版),但目前中文版只有/8<8!。
,/! 中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发生了如下变化:()首先诊断条目中调整了一些关键性描述,将突
如其来的念头、冲动()改为强烈要求、冲动((),以区别于冲动控制障碍;将不恰当
(' )改 为 不必要 ( '1 ) , 因 为 在 一 种文化背景 被 认 为 是 不 恰 当
(')的表现,可能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是恰当的。()不再要求需判断患者的强迫表现
为过度还是不合理,这个信息将通过评估患者的自知力程度来收集。()最具有临床意义的处改
变为增加了自知力和抽动相关的判断标准,这 条对治疗有重要影响。在 ,/9 中,经常不清楚应将自
知力差的患者分类为强迫症还是精神病性障碍,而在,/! 中强迫症患者自知力的判断扩大到更宽的自
知力评估围,甚至包括强迫症妄想性观念,这在之前则要求诊断为精神病性障碍。按照 ,/! 中的诊断
标准,医生必须判断患者自知力为好、差或者为缺乏自知力/伴有妄想观念。然而,自知力是一个多维度
概念,在对强迫症患者的研究显示,~%的患者缺乏自知力,而且自知力差的患者往往病情更重且
更多与抑郁障碍共病、病程更长、对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差。此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强迫症共
患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障碍的概率较高,而且伴发的抽动障碍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有明显影响,伴有抽动
的儿童和成人强迫症患者经 &8 治疗后效果较差。因此评估强迫症患者的自知力水平、是否伴有抽动,
对于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儿童强迫症的临床特征与评估
儿童青少年是强迫症的高发人群,儿童强迫症患者临床表现具有年龄特性,如儿童强迫症中强迫检查
发生率高于对称和清洁,攻击/伤害的强迫思维发生率比成人高,如对灾难性事件的恐惧,或担心自己或
父母死亡或疾病,这与儿童的发展水平和需求相关。强迫性的囤积也较常见于儿童。儿童强迫症患者的强
迫思维和行为也具有年龄特点。
强迫思维:儿童强迫症患者表现出同成人相似的强迫思维。一般情况下,儿童强迫行为和冲动明显而
强迫观念并不突出。但是,在儿童正常发育阶段也会出现一些强迫现象,如不可克制地去碰触周围的一些
东西,走路遇到路面有裂缝时不自主地跳过去或总重复唱一首歌词,上床脱衣服时总有拍胸捶腿等习惯性
动作,然而其对这些动作没有痛苦感,也不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更不会因为不可克制而产生焦虑,并且